在军事上,为了防卫海疆,明政府曾在此港设立水军重寨,负责防御海盗、倭寇,护送开往香港、澳门及省城各埠的船只。尤其是近代以来,这里曾是海南华侨出洋的主要港口,据载,清末民初,每年从这里出洋的海南人不下10万人。铺前港在中国南海防卫和出洋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早在明代就很显著,影响深远。铺前镇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以及如今仍在鲜活的生活方式,堪称南洋文化和本土文化结合的典范。
在铺前,你很难找到老房子的原主人了。因为这里的楼房多为闯南洋的文昌人所建,解放后对侨房的处理政策曾一度让这条街的房子几易其主,侨房落实后,仍在南洋或世界各地的原主人要么委托亲人看管,要么让它空着,独守昔日孤独的阳光。铺前镇主街道是东西和南北走向的“十”字街。其实街的南北长度180余米,东西方向呈弧形,像一条漂亮的长弓,只有354米长的街道,却让人一眼望不到头,据说那是寓意聚财敛物之意,寄托着商人发家致富的美好愿望。
骑楼上,人去楼空,沧桑的历史中,只有不远处的码头的繁忙,及大海依旧。
徜徉在街道两旁,如同行走在新加坡的“海南街”,南洋风扑面而来。店铺中最大、最有名的三家店铺“南发行”、“金泰行”、“南泰行”依旧傲然而立。街道两旁的骑楼,带孔洞的女儿墙,组成一条条波浪般起伏的天际线;底楼为开敞的柱廊柱柱相连,柱子外表大多带有框纹,二楼则是纷繁多姿的窗楣、壁柱和大量的浮雕砖刻花饰, 窗楣造型更是中西合璧,变换万千,窗楣都带有山花板。屋顶上的山花盛开不败,百年之后仍见当年风姿,方形、半圆形、六角形、麻花形等,和我国华南、东南亚一带的骑楼有所不同。这些花样众多的装饰构件之间,以及窗户上下的墙面处,有着式样数不清的中式传统浮雕、砖雕花饰,龙凤松鹤、荷花莲藕、梅兰竹菊、回纹圈绳及许多西式的蔓藤飘带,奇花异草浮雕花饰,匠心独运的细部处理手法以及它们组合形成的独特建筑群体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也承载了一段难以湮灭的南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