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清茶,几缕水烟,火红的灯笼,正在制作的家宴大菜,始终微笑的中和人……纯净的书卷气息夹杂在生活的细碎中,酝酿出醉人的风情,也演绎出独属于中和小镇的韵味。
绵延至今的书香
在海南的风情小镇,有以历史为卖点的,有以美味为噱头的,而在儋州的中和镇,最大的风情便是自古传承的书卷气。在进入中和镇之前,迎接记者的是路口热烈的鞭炮声,这是为了庆祝家里的孩子考上大学而放的,在海南很多农村都有类似的风俗,而在儋州中和镇这种习俗尤为突出。
刚走进中和镇,“东坡国际文化节”的介绍横幅和镇里优秀学子的光荣榜赫然醒目。苏东坡先生的大名在中和镇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热情的村民一再推荐记者去镇里著名的东坡书院看看。东坡先生贬官海南的故事,在这里即便是几岁的孩子也能给你说个大概:在1097年农历4月被贬海南,7月2日到儋州中和镇,至1100年6月20日离琼,共在海南生活了近三年。
东坡书院在中和镇主路的尽头,和之前热闹的集市完全不同,在一片荷塘水色之中,静谧的书院透露出安静的气息。东坡书院是为纪念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而修建的,初名载酒堂,建于1098年春,后经重修,明代更为现名,被当地人誉为“天南名胜”。书院大门轩昂宏阔,院里古木幽茂,群芳竞秀。载酒亭、载酒堂、尊贤堂等建筑古色古香。书院里的“载酒堂”曾是苏东坡讲学、会友的地方,也是东坡书院的主体建筑。堂中两侧,有历代名人的诗文碑刻13座。其中就有杨万里、虞集和郭沫若、邓拓、田汉等名家的诗画碑刻。书院里3.4米高的东坡笠屐铜像,颇有东坡先生的大家气度,每一位来书院的游客都会在此驻足。
在东坡书院不远的一家门前,记者巧遇了两位正在制作烤乳猪的大哥,他们正在为晚上的家宴准备大菜。因为家里的孩子考了大学,按照风俗都要扎个大门,宴请宾朋,热热闹闹地送孩子去上学。滋滋冒泡的烤乳猪,浓浓的肉香味道,大哥还邀请记者一同来参加宴会。他一边转动着架子上的乳猪,一边说:“我们这里的孩子,从小就受到东坡先生的影响,知道要读书。我们从小就教孩子要上进,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都会在路口扎红门楼,聚集家里的亲朋好友一起吃饭庆祝。这是家里最光荣的事情。”
在清幽的东坡书院,记者看到了中和镇的历史,而在小镇的生活里,记者闻到了从历史中传来的书香。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物欲横流,在中和镇,这里的人只想单纯地坚持着百年的风俗。
儋州街头一招鲜
都说儋州最有名的是红鱼和狗肉,但是在斯文的中和镇,记者发现了更平实的美味。在街头的小店,并没有明码标价的菜单,客人们只是随性地点出自己喜欢的菜品。用当地散养鸡的蛋包裹着鲜嫩的蚝肉,缀上葱花,简简单单的素材,却能带出一股农家特有的味道。黄豆和牛肉的组合,色彩明快,让人忍不住食指大动。海南随处可见的梭子鱼,在中和镇的街头小店吃起来,新鲜之外完全没有鱼腥气。
老板每上一道菜都会热情地微笑,招呼客人多吃一些。小店是临街开的,桌子就放在街边,旁边是抽水烟的老爷爷和卖鸡的阿婆,鸡笼里还有两只小猫钻进钻出。阿婆说这是刚从外面捡来的小猫,带到镇上看看谁喜欢就带回家,也给小猫找个好归宿。
在如此简单的地方,记者觉得美味的不仅仅是清淡的菜肴,而是一抹回归的心境。人与人之间的平和与安详、和谐,大抵就是这样吧。
关帝庙的两处景观
美美饱餐一顿后,小店的老板说,外来的游客最好去关帝庙拜拜关二爷。中和镇的关帝庙并不算古迹,但在庙前的魁星塔倒是中和镇挺出名的一个景。
魁星塔始建于明,方形七层楼阁式石塔,塔基边长2.2米,塔高7.02米。塔刹由仰莲宝珠组成,塔座、塔身、塔檐、塔刹造型古朴,是清代晚期建造的小型石塔,平面做不等边八角形,塔身内部空心,每层平出短檐,塔刹作仰蓬承托圆珠,宝顶石榴形,造型别致,是海南非常少有的石塔。
在关帝庙内,现代的关羽像和桃园三结义的人工景点很少有人停留,而在院落里还有些值得停留的地方:赤兔马雕像前放着明代的马槽,颇有些新意的安排,让人一眼便记住了这里。都说供奉怎样的神仙,就会有怎样的民风。在中和镇,关羽的仁、勇也被深深崇敬着。
地下六米的甘泉
在儋州,牛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镇上的老人们都喜欢赶着牛车出门,慢悠悠的节奏,透露出小镇优哉游哉的生活。跟随着牛车,记者停在一户老宅门前,虽然是有些破败的老房子,但门前鲜亮的红纸对联让老宅看起来别有风韵。屋主人没有在家,门也都是敞开的,屋里昏暗的光线,墙上老旧的八卦镜,院子里废弃的石磨,让记者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走出老宅没几步,记者发现一位阿婆正在自家门口压着水泵,一股冰凉的清泉从地底涌出来。“这水真凉!”记者汲了一把,手心感觉阵阵冰凉。
“这是地下六米打上的水,我们平时不喝,但会用这个水来酿米酒。我们这里的米酒叫东坡酒,特别香,出了中和就买不到了。”阿婆热情地邀请记者去家里品酒。
好一个东坡酒,也只有在这样的古镇上,才会用大文豪的名字为米酒命名。不知道东坡先生当年是不是也品尝过这里的米酒?
中和镇外武定门
武定门原是中和镇的四方城门之一,深深的拱形城门用石头砌成,站在门内可以想象当年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的情形。而历史的车辙压过百年之后,这座老城门被浓浓的绿荫掩映,门外是牛儿们休息的场所,门内是人们纳凉消暑的好地方。
一位躺在石板上的老汉对记者说:“我们在老城门里修了一条长长的水泥凳子,这样大家中午就能在这里坐着,聊聊天,歇歇脚,牛就拴在外面,挺好的。”
游览着不同的小镇,记者总试图为每一座小镇找到独特的风情。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风情真的可以符号化么?在中和镇,一辆牛车,几声欢笑,一杯米酒,每一样都是风情,每一处都是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