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海南有名的军医、黎药整理人,也是海南民俗研究者。为了深入探访和拯救在工业化进程中渐渐湮没的古代文明,多年来,钟捷东所有的私人时间,几乎都用来踏访隐于乡野的神秘村落、古庙老井、牌坊驿道……他潜心耕读古籍,问道乡翁族老,收集研究海南羊山代表性的碑刻建筑、年节礼仪、拜祭风俗、饮食文化、古作坊及工艺器具……钟捷东就是这个愿意背起行囊、行走在乡间大地上的人——一位痴痴的本土文化的守望者。
乡友戏笑他:“三年俩专著,野鹤一奇人”。
众生万象,情怀不同。有人痴迷江南水岸的清越,有人贪恋大漠风沙的苍凉,有人喜欢终日于窗檐下做一场潮湿的梦,而有人,却愿意放弃都市繁华,用一生探寻海南古老土地上埋藏的因果故事。
匆匆从乡间赶回的钟捷东与记者作了一次深谈。近年来与媒体稍有“距离”的他,也是第一次从保护海南本土文化的角度,真诚讲述了一路走来的难忘故事,他坦陈与记者交流的目的是,“不想让人知道自己,但却想让更多人知道海南乡土文化,如果能让乡土追忆乡土,让文化去还原文化,则一切付出了无遗憾。”
祖辈乡土难离
谈到钟捷东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他说一定要讲一个祖辈的故事,也是让他决定终身守爱乡土的原因。
根据《钟氏族谱》,钟捷东是“岭南巨儒”钟芳的后人。钟芳原籍琼山县,生于崖州高山所(今三亚水南村),是明代当过文官、武官、法官、学官和财官的著名人物,有“上继文庄(丘濬),下启忠介(海瑞)”之美称。
祖上荣耀万千,却未能给钟氏家族带来永恒的清宁,至钟捷东爷爷钟有光一代,战乱时局让家族离散。兄弟手足分离,4岁的钟有光成了流浪儿,四处乞讨。7岁时,流浪到文昌县路边时,火辣的太阳,多日的饥饿,钟有光支撑不住,直直倒地晕了过去,恰巧被国民党一将领救回家中,其正是文昌有名的郑氏家族。“将领的父亲带给爷爷一个全然不同的人生。”钟捷东说。
钟有光苏醒后,睁眼发现自己身处一所大宅,面颜和蔼的老人关切地看着自己,让钟有光突生一种久别的温暖。老人问:“孩子,你家在哪里呀?”钟有光起身作揖,恭敬地回答:“回禀太公,是琼山县遵都图(今遵谭镇)。”老人一时惊诧,没料到路边拾回的浪儿,衣衫褴褛,但言谈之间竟如此温文有礼,让老人家倍感欣慰,从此将钟有光留在家中。从7岁到24岁,17年光景,小小放牛娃长成了1米8高,风骨俊朗的小伙子,太公对待这个当年自己救过的孩子,犹如家人。
1950年海南岛解放前夕,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家眷纷纷退居台湾,太公临行前有意安排其入军队,钟有光拜过后谢绝了太公的好意,他说,故土难离,我走了,钟氏香炉断了,守不住乡土我无颜面对过世的父亲。
“曾祖父临终前曾指着自家香炉,叮嘱爷爷,日后无论远行万里,贫富与否,千万要记住,毋忘祖宗。爷爷留下来护守乡土,并靠勤劳重振了家业。”祖辈的故事,在钟捷东幼年的心里就立起了一座碑: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不贪恋荣华,不离故土,有家族的血和文化的根,再荒芜的土地,依然可令繁枝生长、情缘流长。
走读海南 坚心守护本土文化
流水人生,转瞬即逝,很多人每天像蝼蚁一样忙碌,被生活压顶,已没有多少时间去叩问生之哲理。钟捷东反感当下社会上的一些浮躁心理,他说,有时看到为了追求所谓快速发展大搞“破坏性建设”,沉淀了千百年才得以形成的环境和古迹慢慢消弭,心都跟着酸痛,所以更加紧了走在乡村的行程,尤其面临着即将失传的文化,更是焦急地整理、记录。
钟捷东从小在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下,十分关注乡间土物,从仔细研读钟氏家族几代流传的香炉开始,到研究每个村口的大石门,到澄迈、定安、儋州、琼海等多地记录完整的乡间民俗,十几岁少年的脚步越走越远,琼北的乡村遍留他求索的足迹。
“我这一生就干两件事:民族医药和乡土文化。”钟捷东说。
从2004年开始着力收集琼北文化遗存物件开始,钟捷东在寻找中也不断向社会发出声音:呼吁加强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尤其是对乡土文化的保护。“海南真正的文化根茎必然深深扎于乡村,不了解农村,就无从知晓身边诸多事态发生的缘由。”作为海南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钟捷东近年来在黎药研究领域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在乡土文化研究上颇有成绩,著有《海南庙宇文化》《海南火山文化拾遗》等专著。身边也聚集了越来越多热爱和致力于乡土文化保护的志愿者、践行者。
钟捷东说,“有不少乡土文化的爱好者,看我到处奔走辛苦,主动帮忙寻找场地,支持我办乡土物件的器皿展、个人民俗文化展,有的提供场地,邀请我和一些学者们讲学交流……看着如此多的热心人参与文化保护,我的干劲更足了!”
8年多来,在钟捷东的带动下,乡土藏品日益丰厚,奋力投身于乡土文化的追寻者,如雨后春芽。
近两年,钟捷东还在琼北地区发起了“走读海南”,没有一分报酬,还自己贴钱去踩点古村、古迹,琼北8市县100个古村落都落下了“走读者”的足印。在今年央视即将播出的《千年珠崖》的拍摄中,他受邀担当讲解,人家要拍他,他却不愿出现在画面里,钟捷东笑言,人要回归,说到底我只是个农民,记录我,“浪费”了,汉珠崖郡治的蛛丝马迹挖掘很艰难,多记录一些它们,就能让更多人多一分对海南传统文化的了解,这才更值得。(记者 杜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