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吃人池塘”再次发生溺亡悲剧 记者采访遭遇粗暴对待
“我们管不着,别什么事都找政府”
临高东英镇一包点干部时而是“委员”时而变身“临时工”
6月28日,海南临高县东英镇和新村委会头洋下村发生一起儿童池塘溺亡事件,7月8日,商报记者在接到当事人报料后赶往现场。记者在现场看到,事发池塘无人看管,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只有一个土堆在事发后插了一块标有“此处禁止游泳抓鱼”的告示牌,而对于未来的防护措施没有任何建设性举措。
记者就此问题在7月9日走访了东英镇镇政府,期望镇政府给予相应的处理意见,却遭到了当地镇政府事发地某包点干部的粗暴对待,不得不中断了采访。7月10日,记者再次去东英镇镇政府解决此事时,这名在前一天被介绍成“委员”的工作人员却变身成了“临时工”。
溺亡事件再次重演村民找不到事故责任人
6月28日,今年8岁的陈华乐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当日中午,刚刚考完期末考试的陈华乐被小伙伴相邀去村中的一处池塘玩水,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次的玩水,让小华乐再也没能醒过来。事发后,悲恸的父亲望着这个没有任何警示牌、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池塘,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要让这片“吃人池塘”留在这里?如果没有这个池塘,小华乐也许还围着自己嬉戏,拉着哥哥的手上学去。
记者接到报料赶往东英镇才知道,早在五六年前,这片池塘刚刚开挖好的第一年就吞噬了一个孩子的生命。当时这个池塘承包给一个商人搞生产,在当地村民的协调下,承包商给予溺亡儿童的家长一些赔偿,也立了一块警示牌禁止游泳。
但是时间一年年的过去,这个池塘从当初的承包商转到了另一个承包商手里,村民早就不知道这里该由谁来管,当年立的警示牌也不知哪里去了。直到6月28日,悲剧重演。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别的池塘都在搞生产,就有人在看管,如果发现有小孩下池游泳,管理池塘的农户就会立即叫小孩离开。但是这个池塘平时不生产,也没有防护措施,更没有人管,小孩子出事了也没人知道。”
这片池塘的防护工作到底应该由谁来负责?溺亡事件的处理结果是怎样的?怎样保证悲剧不再重演?吃人池塘存在多年,应如何处置?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记者走访了当地镇政府。
镇政府工作人员:不要什么事都找政府
“不要什么事都找政府”,这是东英镇镇政府包点干部在面对记者采访时粗暴回应的原话。
7月9日下午3时半,记者来到东英镇镇政府,采访相关部门的处理意见。记者首先得到党政办公室主任陈德清的接待,陈主任问明记者来意后立即说:“这个事件我们已经上报了,也做了很多工作,可以出示上报材料。”于是,记者跟随陈主任来到党政办公室。
在办公室内的一台电脑上,陈主任出示了他们向上级汇报的文字材料,文中写道:“我镇在1点15分接到村支书陈永宏同志的报告后,由包点领导麦锋同志带领包点组成员赶到了事发现场,1点23分陈华乐打捞上岸经抢救无效身亡,目前我镇村干部正安抚死者家属情绪,参与组织善后事宜,事态较为稳定。”落款是2013年6月28日。
但是文中并没有提到此事发生后对该池塘未来的防护、处理办法。对于记者的疑问,陈德清主任说:“那我给你联系我们的包点干部,他清楚。”数分钟后,一名工作人员来到办公室,办公室内的工作人员对记者介绍道:“这是我们委员。”这时,该“委员”开口了:“要了解什么情况?”记者问:“这片池塘出事以后,镇政府这边的处理意见是什么?对于池塘采取的防护措施是哪些?”听到记者的提问,这名“委员”声音立即提高了8度,对记者说道:“有立警示牌啊,你们记者到底有没有去现场看过?那块地是村小组的,我们管不着,别什么事情都来找政府。”记者继续问:“您认为警示牌对于小孩子有没有警示作用?村民向我们反映,希望可以拉防护网来防止孩子下水。”该“委员”回应道:“村民又没有向我们说要拉铁丝网。”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这名“委员”一直保持这样一个愤怒的情绪状态。在该“委员”被其余工作人员拉出办公室后,他还站在楼道里大声说:“我们基层干部很辛苦的,要管选举,出事故了要管,一来就问责,一来就问责。”记者的采访就此中断。这时,东英镇镇长和办公室主任陈德清对记者说:“他脾气不大好,今天有点累。今天村里换届选举,下乡一天了,望体谅下。”随后,记者离开了镇政府办公室。
记者再次采访时“委员”变身“临时工”
由于受到镇政府工作人员的粗暴回应,采访无法进行下去。隔日,即7月10日下午,记者再次来到东英镇镇政府,希望可以将该事件的采访工作继续下去。
当日,镇政府宣传委员符自博接待了记者,办公室主任陈德清也在现场。符自博表示,在事发后,镇政府组织工作人员立即赶往现场,当时就给了受害者家属2000元慰问金,并帮助处理孩子的身后事。这个荒置的池塘,不管是填平还是拉铁丝网都不太现实,由于受经费的限制,村里难以支付,估计无法实现。对于镇里其余的荒置池塘,他们正在组织工作人员排查。
当记者问及昨日那个别人声称“委员”的工作人员的姓名时,符自博说:“他是我们单位的临时工,那天也下去处理这事了,不是什么委员。”(特派记者郭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