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南建设文明生态村纪实:绿色小康谱写美丽中国
村在景中,人在画中。行走在海南岛的文明生态村,仿佛进入了曲径幽深的公园。无边的绿色让人流连忘返,干净整洁、积极向上的村容村貌让岛外来访者羡慕称道。
海南省以文明生态村创建为载体,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生态立省”方针的指引下,广大农村走上一条“绿色小康”之路,一幅独具特色的美丽中国画卷在海南岛的热土上缓缓铺开。
“走在文明生态村,呼吸都是甜的”
提起海南,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蓝天白云和美丽的沙滩,但是多年前的海南农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垃圾乱堆、污水横流、道路泥泞不平。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的财富,应该惠及每个老百姓。”这一理念几乎成为海南省近几届领导班子的共识。自然资源保存最完好的农村,一定要发挥其生态优越性,让农民享受良好生态的福祉。
1999年海南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的理念,2000年,加强农村环境建设,提高农民文明程度的文明生态村建设行动在海南大地上展开。截至2013年6月,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共投入资金54.2亿元,累计建成文明生态村13988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60%。
“文明生态村建设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地制宜。”海南省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说,建设标准以美化环境为主,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海口市美兰区的建设标准是:村村通公路、户户喝上卫生水,每户有卫生责任区,每个村有一个垃圾池、一个村规民约和卫生公约、一名保洁员、一台垃圾车。
环境优美的文明生态村吸引了国内大量考察团和游客前来学习观光。旅居国外多年的老华侨林树庄几年前也和老伴返回文昌市三多村老家定居,他感叹道:“走在文明生态村,呼吸都是甜的!”
“物质和精神文明都不缺,才是新时代农民”
地处革命老区母瑞山的定安县天池村,两年前村里还没有一条可行车的路,村民异常贫困。2010年来到天池村的大学生村官张泽尹说,当时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依托文明生态村建设项目,政府出建筑材料和启动资金,村民出人出力,经过两年施工,一条长8公里连接5个居民片区的致富路建成了。村民们通过村委会引导和互帮互助,发展起槟榔、橡胶以及冬季瓜菜等热带高效农业,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
在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中,海南省同时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倡导移风易俗、组织农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等,转变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成为主要阵地,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农民的生活,也提高了农民保护生态的自觉性。
文昌市会文镇冠南村村民林来春看到本村海边的红树林被砍伐,于2003年3月自己成立了海洋资源保护协会,现在已发展会员100多名。他们每年自己筹资,在红树林海域投放鱼虾苗,还购买了2艘小艇专门阻止破坏生态的行为。林来春说:“物质和精神文明都不缺,才是新时代农民。”
“生态品牌是我们的金字招牌”
现如今,独具海南特色的文明生态村,已成为展示海南省新农村建设成就的最好窗口,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探索作出了突出贡献,“绿色小康”路越走越宽。海南省提出,到2016年,把全省75%的村庄建成文明生态村。
在“生态立省”路线不变的前提下,海南各地纷纷创新思路,为文明生态村建设加入新的内涵。
琼海市围绕“发展生态经济”,提出打造田园城市理念,充分保存农村原有样貌,发挥农村生态环境优势,对农村的基础设施进行就地提升和改造,将城镇功能充分融入农村之中。改造后的乡村以郊野公园、旅游景区、特色风情园等方式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走出了城乡一体化新路径。
琼海市博鳌镇朝烈村委会大路坡村临近博鳌亚洲论坛会址,自然环境古朴优雅,生态资源保存良好。通过文明生态村建设,琼海市政府完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并将其规划成为特色旅游景点。村民王杏惠和8户农民合股开了一个农家乐,依托博鳌亚洲论坛和村庄里优美的环境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用餐。
据王杏惠介绍,现在农家乐每个月有3万多元利润,还带动不少村民就业,村民年收入比前几年增加2000多元。“生态品牌是我们的金字招牌!”王杏惠说。(记者夏冠男 王自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