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记者从海口市博物馆获悉,两份150年前的《海南劳工契约》现身海口,这是海南首次发现清末海南开埠后海南人到南美洲务工的契约。市博物馆将在未来适时向市民展出。
当天上午,记者在市博物馆内见到了这两张发黄的《海南劳工契约》,该契约的大小和A4纸差不多,纸张保存完好,几乎没有破损。内容是用西班牙语写成的,契约上面字迹书写十分工整。
从翻译好的汉语文本看,契约和现在的合同协议差不多,条款清晰有序规范。大约1860年到1869年,海南已经逐渐开放,海南人通过西班牙人中介向古巴输出劳工。劳工送到了古巴的工厂、庄园等。两张契约分别签署于1869年11月30日和1869年11月5日,分别是海南的一位男性劳工(具体市县不祥)和一名琼山男性分别同古巴签订的劳务契约。契约为一式四份,其中契约双方各一份,当地市政府和省政府办公室各一份。
相关资料显示,19世纪中叶,大量契约华工远渡重洋,开拓了中古关系。为了保证劳动力的需求,建立长远规模的招募华工的制度,西班牙派官员来华,谋求与中国订立通商条约。经过谈判,双方签署了中西《和好贸易条约》,允许华人自愿前往西班牙各所属殖民地谋生。
该契约的合同条款十分详细,详细描述了劳工的姓名、身份、年龄、婚姻情况,并严格规定了工作时间、工资待遇、生活待遇等。其中一份契约上称,按照当时的王室命令和古巴政府发展局函件批准,在古巴哈瓦那省省长的介入下,签订了这份契约。这份契约规定,一个海南劳工月工资是13硬比索、每天有1小时午饭时间、1小时晚餐时间和8小时工作时间、一天最长工作不能超过12小时、加班不能超过3小时,且必须给予加班补偿、饮食方面每天提供两顿饭,每顿8盎司咸肉和1.5磅甘薯及其他健康有营养的食物、每年一月和七月两次发放新的棕榈帽、衬衫、条纹裤和皮鞋等。
海口博物馆馆长张健平介绍,这两张契约是海口市博物馆今年年初从海南一藏家手中征集到的,而这位藏家是费时多年,从欧洲苦寻得来的。得到这两张契约后,海口市博物馆立即委托专业翻译公司,对上面的所有文字进行了精确的翻译。
张健平认为,在许多人的一般印象中,过去海南劳工都是到南洋一带务工,因此产生了许多南洋华侨,也促进了中国和南洋的文化经济交流。这几份西班牙语的劳工契约,足以佐证清末海南开埠后,海南劳工的足迹已经远踏南美洲。其中有一份1869年签订的契约并不该劳工的第一次签约,而是一份续约,这说明海南劳工在古巴工作可能有较长时间。契约佐证了150年前的海南就已经和南美国家开展交流。
《海南劳工契约》是海南省首次发现,类似保存如此完好的劳工契约在全国也不多。此次征集到的契约,海口博物馆将在未来适时向市民、游客展出。(南海网记者陈望实习生何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