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海南|新闻|旅游|广告服务|惠购|公益

|注册

新浪海南> 时尚 >服饰潮流>正文

探寻定安文化瑰宝:琼剧与斋醮科仪音乐(2)

来源:新浪海南2013年5月31日【评论0条】字号:T|T

  C  本土文化 

  海南是移民岛,移民来自内陆不同的省份,但登岛不分先后,“我们都是海南人”。长期的共同相处,养成了海南人宽容豁达,谦和质朴和海纳百川的精神实质。他们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创造出自己灿烂的文化,而琼剧便是海南本土文化最显性的表现。

  一是民间歌谣小调的影响。不少专家认为琼剧的核心是中板,无中板就无琼剧,而中板早于琼剧,形成在海南的民间歌谣小调中,比如:形成于明代的定安长篇(165行)叙事歌《从六歌》就是用中板吟唱。“琼剧受其影响,甚至抛弃了曲牌,仅留滚调部分,由此逐渐形成自己的唱腔,显现出自己的地方特色” (赵康太)。

  二是民间八音的影响。八音是海南音乐的俗称,因采用八大件乐器演奏而得名,八大件即弦、琴、笛、管、箫、锣、鼓、钹。前五件为文牌,后三件为武牌。演奏起来舒展流畅,质朴大方。听起来优美清纯,乡土气息浓郁。早期的八音,主要流行在民间,如《万花灯》《闹军坡》《庆丰年》就是流传下来的著名曲子。后引用到斋醮科仪活动中,形成了有别于八音的斋醮科仪音乐。早期的琼剧音乐就采用上述八大件,由作斋乐手演奏。

  三是本土文人的传播。明万历辛卯年,定安人吴秉机考中举人,朝廷没有立即给他封官,他便赶到北京拜在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门下学戏,三年学满,汤显祖评价他:“究心理学,子得之矣。笔非如椽,南宫非所望也”。离京后他当了二年知县就不想当了,回到家乡教书,25年里就培养出十位举人。虽然志书没有他教戏的记载,但以他如此高的戏剧造诣,不会不向他的学生传播戏剧,要不最起码也让学生们知道什么是“戏”,并由此让“戏”的概念在民间扎下根。这也许就是定安琼剧为什么比海南其他地方走得早走得远的原因。

  四是民众的文化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才能生存,这一点很重要。明朝末年,海南已有相当的人口,尤其是海南东北部地区比较富庶,民众文化水平较高、思想开明。人们吃饱喝足之后,手里有钱,便有了精神上文化上的需求。明《正德琼台志》云:“迎春日,府卫盛服至东效迎春馆,武弁各竟办杂剧。”“清康熙至乾隆期间,海口有四大内陆会馆,逢年过节,各会馆即请来家乡的闽剧、高州剧、潮州剧和广州剧前来演出,常常一演就是半月有余,盛况空前”(白苗语)。看见有这样的市场,加上闽南话与海南话相近,闽戏中的一些艺伶便留了下来,接受当地人开馆授徒,组班演出,这就有了最初的土戏,土戏的出现,适时地顺应了市场的需求,让海南拥有了自己的戏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精彩推荐更多>>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海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