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老合肥”张克栋,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2009年至2010年间,张克栋陆续手绘了一套12幅的《合肥老城门》水彩画,并捐赠给了合肥市档案馆。如今,年逾古稀的张克栋老先生再创佳作,通过长达数年的考证和数月的绘制,他完成了一幅《大合肥“庐州古城”全景图》,再现了庐州古城的整体风貌。这张全景图成为凝固回忆、追忆历史的珍贵素材。
气势恢宏水彩画作重现古城原景
3月24日下午,记者来到了双岗街道钢铁新村,见到了74岁高龄的张克栋。张克栋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作品,一幅长达一米多、宽半米左右的水彩画《大合肥“庐州古城”全景图》。
这幅全景图主要描绘了1937年左右庐州古城内的房屋、街道的位置以及河流、田地的走向等,全图对城门、城墙、标志性建筑的描绘非常精细,而对河流、田地的颜色点缀也非常自然。仔细欣赏之下,让人仿佛无形中见到了那座绿色包围下的庐州古城。
张克栋介绍,自己退休后,在家无事,2009年左右萌发了创作儿时记忆的想法,于是根据儿时居住的小东门旧景创作了几幅水彩画作,被媒体和市档案馆密切关注,至2010年共创作了12幅一整套的《合肥老城门》,都是独立手绘而成的水彩画。
“在捐赠给档案馆后,这几年我也一直关注这方面的资料,收集了很多材料,这次突然就想来绘制一幅庐州古城的全景图。从去年10月开始绘制,直到今年3月15日才完工。”历经近6个月,一幅“庐州古城”全景图终于问世。张克栋希望能够让它成为大家了解大合肥古城历史的新素材。张克栋看着颜色鲜艳亮丽的水彩画作,告诉记者,这些城内的房屋街道,都是自己一块一块慢慢绘制出来的,先用铅笔创作整体草图,再一一上色,然后再绘制下一部分。
据了解,张克栋在构思这幅全景图前,先后向牛耘、鲍雷等多名“老合肥”请教,浏览多期《合肥晚报·最合肥》文章,再通过合肥市档案馆取得了一份清朝嘉庆八年所绘制的《合肥县傅郭城图》复印件,对部分地点、建筑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精细考证,方才完成了这幅全景图的具体构造。
如数家珍
张克栋站起身弯着腰,向记者详细介绍起了自己耗费心血完成的大作。大东门(威武门)、小东门(时雍门)、大西门(西平门)、小西门(水西门)、德胜门、南薰门、拱辰门七座城门及城墙,消失在时代的进程中,但在老人的心中,这些城门连接了城墙,与护城河一起,包围着这座与世无争的小城,不受侵害。
“将军庙在城的西北侧偏僻处,少有人知道,我也只是根据一些老同志的描述推测的大概位置;这里是段氏祠堂,是段祺瑞家族的祠堂;这里就是城隍庙。四牌楼指的便是这座牌楼,四面通达,所以称为四牌楼。可惜早拆了,现在的人,哪里知道这地名的典故啊。”张克栋说。
德胜街、南门大街、西门大街、鼓楼街、前大街、后大街,这些古街名,从张克栋嘴中一字字说出,他挥手间,如数家珍。
小东门旁有一栋特别的红色小楼,张克栋对此非常熟悉,“这里是我上过小学的地方,曾经的映典小学,是纪念革命烈士倪映典而建,后来搬迁。”
合肥城北侧的拱辰桥也大有名堂,张克栋回忆道,1938年侵华日军攻入合肥城内,向正通过拱辰桥逃难的人群射击,造成数千人罹难,后政府设立拱辰桥死难者纪念碑。
自学绘画古稀老人的“庐州情结”
张克栋出生于1941年的合肥,当年家住小东门内的第三座房子,1959年旧房子被拆除,最后搬迁到了现在的钢铁新村。那时家门口就是青石铺就的小东门街,独轮车穿梭于城门内外。
这些年往返多地,张克栋总是放不下合肥这座小城。走在大东门和小东门之间,他的脑海里总会浮现着那高高的城楼和城墙。
张克栋说道:“那时我常常去城墙上玩,城墙在历史的冲刷下很有一种古韵,后来被拆了,城墙就只留在记忆中了。”
小时候就对画画有兴趣,多年以来,张克栋一直保持着这项爱好,常常画些什么,在看与自学的过程中,也画出了自己的风格。
“我画合肥的古城全景图,是想让更多合肥人,尤其是对这座古城没有印象的年轻人,了解这座城市过去的历史。”
张克栋提到,他也希望这幅合肥古城全景图能够更好作用于合肥文化、历史的研究,能成为合肥城市沙盘的材料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