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海南|新闻|旅游|广告服务|惠购|公益

|注册

新浪海南> 资讯 >社会>正文

海南长臂猿10年增加10只 生境狭小制约种群扩大(2)

A-A+2014年3月19日10:52海南日报评论

  2006年,专家在研究海南长臂猿的“食谱”时,仅发现84种猿食。而2013年,专家发现海南长臂猿的猿食已达到130多种。

  “wue~wue~wue~……”去年10月,记者曾追随霸王岭保护区工作人员的脚步,亲眼见到了这种雨林精灵。

  为保证海南长臂猿的活动范围,霸王岭保护区在2003年扩大到299.8平方公里。然而周江认为,由于历史原因,新增部分多为砍过的次生林;原来的核心区只有22平方公里,其中适合长臂猿生活的区域仅14平方公里—16平方公里。

  王志臣表示,在其他种类的长臂猿和灵长类动物种群中,各群之间的活动范围一般很少有重叠。然而当时A、B两群海南长臂猿却有很大面积的活动范围重叠,“这是只有在‘岛屿种群’的种群密度相对较高时,才会出现的。”

  而海南长臂猿仅存在于霸王岭保护区,是典型的“岛屿种群”。2003年的研究表明,当时霸王岭长臂猿的种群密度超过1只/平方公里,如果扣除高海拔和非长臂猿选择的典型雨林植被范围,那么霸王岭长臂猿种群密度超过2只/平方公里,与云南等地的其他长臂猿种群密度要高很多,这显然是限制海南长臂猿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

  为改变这一困境,管理方进行了多方改良,一是加强森林保护和天然林恢复,二是对次生林进行改造,种植产出长臂猿喜食果实的乡土树种。

  在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的支持下,霸王岭已经圆满完成第一期天然林保护工程,第二期天然林保护工程也在顺利实施中。

  霸王岭保护局副局长洪小江介绍说,2013年的调查发现,经过多年的连续保护,霸王岭保护区内天然林连片分布,调查区内超过60%面积为天然林,大面积的天然林为海南长臂猿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区内天然林基本处于原始状态,以地带性顶极适应值较高的树种为主,顶极树种明显可见。而且调查区内天然林群落的内部结构良好,各龄组的组成呈较明显的发展趋势,这些森林为海南长臂猿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在南叉河原来的人工松树林里,记者见到了2005年种下的已经郁郁葱葱的长臂猿的“食物林”,这是保护区与香港嘉道理中国保育合作的长臂猿栖息地恢复项目。

  “过去一些横穿保护区树林上空的高压线,对长臂猿生存造成了严重威胁。”曾新元说,2010年保护区利用国家林业局拨付的长臂猿拯救资金,完成了从东二至南差河3km长高压线的地埋工作,并在该地段进行植被恢复,种植乡土树种4.3万株。

  保护区管理局监测结果显示:“海南长臂猿可以食用的果实和树叶种类越来越多。”

  2006年,华南农业大学高工林家怡在研究海南长臂猿的“食谱”时,仅发现84种猿食。而到2013年,保护区管理局监测发现,海南长臂猿的猿食已经达到130多种。

  尽管如此,江海声认为,从近几年来监测和调查的观察记录情况来看,霸王岭海南长臂猿猿群的主要活动范围已经靠近天然林林缘,猿群如若进一步增长和扩散,将可能受到外围人工林的“阻隔”,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喜 如今步步向村庄靠近

  忧 曾为躲避人类上高山

  2003年以前,为躲避人类,海南长臂猿一再向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迁徙,但现在,它们向更靠近村庄的地方活动。

  “如今住在苗村的百姓,每天早上都能听到雄猿唱歌,这在10年前是根本不可能的。”霸王岭老员工、号称“海南长臂猿土专家”的陈庆对长臂猿的热爱不减。

  他告诉记者,新出现的C群已经下到了较低海拔的苗村和红兵村附近,这两个地方如今已经成为最容易看到长臂猿的地方,“它们就像原来被赶出这个家一样,现在又慢慢地回到家门口。”

  在江海声看来,海南长臂猿在人烟较密的村庄附近出现,是代表海南长臂猿保护成效的一个非常重大的进步。

  周江介绍说,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的地形分山脊、山坡和沟谷。由于各种地形的土壤、水分和光照条件不同,植物的分布也有明显差异。总的来说,沟谷植物种类最多,越往上种类逐渐减少。

  然而,竞争不过人类的长臂猿,却不得不一再向高海拔迁徙。在2003年左右,为躲避人类,它们的活动海拔甚至高达1250米,下限也仅敢低到780米左右。

  然而,去年海南长臂猿野外大调查的队员发现,这种曾经怕人的动物明显对人类的警戒心少了许多。

  “我这次参加调查,第一天就看到有只黑色的长臂猿,故意跑过来,在我头上蹦来蹦去,不停地观察,似乎想看看我们在干什么,甚至会和我四目对视。”香港嘉道理工作人员宋亦希对此印象深刻。因为在他印象中,过去海南长臂猿都是远远看见人就立刻发出警戒的叫声。

  宋亦希认为有三种警戒叫声,一种是雄猿跳过来查看人类动向,并迅速发出警惕的“guo~guo~”声;第二种则是发出很短暂、很尖利的“啾、啾、啾”叫声;第三种是两种叫声兼而有之。

  而现在,只有人类靠得很近的时候,才会偶尔“guo~guo~”地发出警告声。甚至,发现人类靠近,有些年轻个体就跑过来好奇地查看,甚至爬到头顶来仔细端详人类。“以前一般要5次左右才有1次这样的情况,现在一般5次有三四次。”宋亦希说。

  监测队员周照骊说,有时他们在树下抽烟、小声说话,长臂猿照样不理,在树上吃果实。“当它们认为我们没有敌意的时候,就会无所顾忌地吃果子、玩耍。”周照骊认为,这与霸王岭组建长臂猿监测队、坚持多年的每天上山追踪长臂猿有关。多年的观察下来,长臂猿早已经熟悉了这些监测队员,也开始意识到人类不再伤害它们。

  这种说法也被记者亲身证实了。去年参加调查时的一天早上8:30左右,一只母猿在树上休息,而记者和3位监测队员一起站在树下观察,时间长达半个小时,母猿也没有太在意,照常玩耍。

  更重要的是,由于持续开展社区宣传教育活动,周边村民的自然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在取得社区群众对海南长臂猿保护工作充分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2010年,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签订了“乡规民约”,从根本上约束周边社区群众对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的破坏和干扰。

  在中国观察、拍摄野生动物最难的是老虎,一是数量太少,二是危险性大;其次就是长臂猿,一是很难看到,二是它们在树冠上移动太快。

  而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的监测队员们,通过与海南长臂猿的长期接触,逐渐取得了长臂猿家庭的信任。不管是A群B群还是C群,都曾频频在人类的镜头下展示自己的风采。

  “2009年至今的持续监测发现,海南长臂猿的活动区域明显扩大了,向着低海拔、更靠近村庄的地方去活动。”江海声说,长臂猿活动觅食区域由过去的相对高海拔向低海拔过渡、由原始林向次生林发展、由严格回避人类活动区逐步向民族生产区靠近,显示当地社区民众与长臂猿和谐共生关系正在逐步形成,“这是海南长臂猿乃至海南野生动物保护的重大进步,其中的管护理念、保护方式、生态文明值得总结和推广。”(本报海口3月18日讯)

[上一页] [1] [2]

保存|打印|关闭

微博爆调查

新浪首页|新浪海南|新闻|视频|旅游|读图|专题|站点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海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