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海南|新闻|旅游|广告服务|惠购|公益

|注册

新浪海南> 资讯 >社会>正文

海南长臂猿10年增加10只 生境狭小制约种群扩大

A-A+2014年3月19日10:52海南日报评论

  十年猿梦·喜忧·

  ■本报记者单憬岗 通讯员齐旭明 蔡笃磊

  10年前,海南长臂猿第一次野外大调查的结果,让一种难以言状的悲观笼罩在专家们心头:仅剩13只,2群……

  10年后,海南长臂猿第二次野外大调查的结果,吹散了弥漫在海南霸王岭上空的愁云:23只以上,3群!

  新群的出现,是一线曙光一线希望,也点亮了一条更加艰巨的保护之路!

  欣喜——23只以上,3群!第三群,为新群!

  在今天召开的海南长臂猿国际研讨会上,省林业厅有关负责人透露了对海南长臂猿的这一最新调查结果。

  10年前的“绝望”,变为10年后的“希望”。生态专家和动物专家与护林人梦里所盼、眼中所见的,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有数字背后海南走出的不同寻常的拯救之路,以及未来肩负的保护使命。

  喜 2013年,曙光再现听猿声

  忧 2003年,愁云笼罩霸王岭

  2013年野外调查:记录到海南长臂猿23只以上,3群,其中A群8只、B群8只、C群5只,还记录有1只黑色和1只黄色的独猿。

  2003年野外调查:记录到海南长臂猿13只,2群。

  “柏家渡西日欲落,青山上下猿鸟乐。”在苏东坡的诗句里,海南长臂猿遍布琼岛,而其他种类的长臂猿也分布广泛。如今,中国现有的4种长臂猿已全部退缩到云南、广西、海南境内散落而有限的保留地。

  我省独有的海南黑冠长臂猿有着类似的遭遇。曾经,它们作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代表物种,在高大的乔木树冠层自如跳跃、来去如飞。

  “历史上海南长臂猿遍布全岛,在海南众多古代志书中留下了踪迹。但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其分布区却急剧萎缩。”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灵长类专家江海声说,1950年代海南长臂猿还估计约有2000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1980年代末仅能在霸王岭寻觅其踪迹,1984年的调查显示仅残存7-9只。

  1995年,第2届中国灵长类学术会议将海南长臂猿列为高度濒危保护动物。

  1996年,全国150位教授联名上书海南省政府,呼吁加强海南长臂猿的保护。

  2001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列出全球最濒危25种灵长类,海南长臂猿位列其中第九。

  2002年,第19届国际灵长类大会确定全世界极濒危25种灵长类,海南长臂猿位列其中。

  人们对海南长臂猿的关注逐年升级。

  2003年,海南长臂猿第一次野外大调查启动。调查发现,海南长臂猿仅有13只,2群。

  也就是说,23年的保护工作中,海南长臂猿仅仅增长了4-6只,约须平均4-6年才增加1只。

  “说实话,当时调查结果出来后,我的心是冰凉的,觉得海南长臂猿种群存续下去的前途,真的很渺茫……”时隔10年,江海声仍然清晰记得当时的极度“绝望”。那次霸王岭上的“碰头会”,除了沉闷,是一分难以名状的忧郁。“到底问题出在哪?海南长臂猿还有救吗?”参与调查的专家们,和江海声一样悲观。

  众多国际组织也对海南长臂猿的濒危警告不断提升——2007年,保护国际主席罗素·密特迈尔在海口宣布,海南长臂猿高居全球最濒危灵长类动物首位,极有可能在本世纪灭绝。

  时隔10年,为评估10年来保护海南长臂猿的成效,2013年10月,有关方面开展了海南长臂猿第二次野外大调查。

  “最令人欣慰的是,发现了新群:第三群!”本次调查专家组组长江海声一扫10年前的沮丧之情,兴奋溢于言表,“我们认为自2003年以来,霸王岭保护区对长臂猿的保护取得了突破性成绩,让我们看到了海南长臂猿恢复和发展的希望。”

  江海声介绍说,本次调查在调查区共记录到海南长臂猿3群,23只以上,其中A群8只、B群8只、C群5只,还记录到1只黑色和1只黄色的独猿。

  也就是说,区内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从2003年的13只增长到2013年的23只以上,10年间长臂猿数量增加了10只,平均每年净增加1只,种群年均增长率为5.9%。

  喜 分群,显示较强生命力

  忧 近亲繁殖,或致种群灭亡

  10年保护的突破性成绩之一,就是第一次观察记录到稳定的新建猿群,说明海南长臂猿近亲繁殖却未出现显著的遗传衰退。

  2013年,是海南长臂猿的“丰产年”。当年7月13日,新华社记者姜恩宇在霸王岭上拍到了一组珍贵照片,新分离的C群中的1只母猿,一面紧紧怀抱着当年1月出生的幼崽,一面神情自若地眺望着远方。

  这一年,C群两只雌猿分别添丁,B群中的母猿也在当年6月初生下1只幼猿,半年时间内新添3只“猿宝宝”,让人对霸王岭保护区对长臂猿的保护信心倍增。

  这种令人喜悦的气氛,在2003年是根本看不到的。

  “我们曾有一个很大的担心,就是怕没有新的猿群出现。”江海声说,在2003年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调查后的研讨会上,专家们对20年来一直只记录到两群长臂猿种群感到十分忧心。

  能否形成新的猿群,正是海南长臂猿面临的巨大威胁之一。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王志臣曾主持编制了霸王岭保护区生态走廊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他认为,海南全岛的长臂猿数量由1950年代的2000只左右,经过20来年的时间就锐减到不到10只,其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不言而喻。

  “学过生物学的人都知道,近亲繁殖是导致种群灭亡的一大威胁。”霸王岭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曾新元解释说,从遗传多样性考虑,近亲繁殖种群风险大,一旦发生大病大灾,因为小种群的遗传基因相似性,若这种病、灾正好“命中”其遗传基因中的缺陷,就容易导致整体灭亡。

  “我们预测在2003年前后应有新的分群过程,但2002-2003年我们未发现任何分群迹象。”王志臣认为,这是当时对海南长臂猿保护前景产生普遍悲观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认为这10年间对海南长臂猿保护的突破性成绩之一,就表现在第一次观察记录到稳定的新建猿群(C群)。”作为从1980年代就开始关注海南长臂猿的灵长类专家,江海声认为,这是从1980年代初开始对区内海南长臂猿进行调查以来,首次观察记录到稳定的新建猿群。

  据了解,该猿群自2011年以来一直稳定活动于霸王岭保护区的小安口和长石头一带。令人惊喜的是,到2013年该猿群中的2只成年母猿已顺利产下1只幼猿。

  江海声表示,经过3年时间观察,这个新建猿群十分稳定,而且进行了正常繁殖,说明海南长臂猿虽然因种群很小难以避免近亲繁殖,但尚未出现显著的遗传衰退现象,这个种群还是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种群增长的潜力。

  “C群猿群的形成和稳定为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恢复和发展,产生新的猿群,提供了新的机会。”在采访中,他一再强调,在海南长臂猿的保护中,猿群的增长比种群个体数量的增长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这让我们看到了海南长臂猿保护的希望。”

  “虽然个体数量有所增加,但并不意味这一极危物种的恢复速度已达到正常。”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周江却依然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他认为,因为对于具有社会结构的灵长类物种来说,必须要形成有效的生殖单元,才能对其种群数量的恢复做出贡献,“海南长臂猿10年间才有1个新家庭群形成,只形成了1个有效的生殖单元,还是不够快。”

  喜 植被向好,提供丰富猿食

  忧 生境狭小,制约种群扩大

 [1] [2] [下一页]

保存|打印|关闭

微博爆调查

新浪首页|新浪海南|新闻|视频|旅游|读图|专题|站点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海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