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在线2014年10月16日消息(图文/全运銮 编辑陈斌):10月15日,琼海在线资深网友“九天放歌”发表名为“龙寿洋公园水患治理的探讨”一帖,希望此帖能引起有关方面和广大网友的关注,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谋彻底消除龙寿洋水患之计,使龙寿洋真正成为造福琼海的一块风水宝地。
龙寿洋田野公园,是我市史上由政府主导兴建的一项最大的公共建设工程。于2012年初立项,园区总面积共3万亩,涵盖嘉积、塔洋两镇11个村委会,162个村小组。两个广场:龙舟广场、儒家文化广场,大棚瓜菜基地、兰花基地、草莓基地、垂钓区、莲藕基地、槟榔谷、蔬菜基地、农家乐等17个建设项目,预算投入资金5亿元。蔬菜基地重点打造城市游客的私家菜地。农业基地、农家乐等项目由政府投资建设,由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形成现代农业形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农村建设发展项目,它开启了一条农村即地变城市,农村城市一体化的发展新路子。工程于当年底正式动工建设,经过15个月左右的紧张施工,于今年3月底宣布建成开园。其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开创了真正的琼海速度!
这样一个史无先例的农业开发建设项目,-个开创历史先河的农村就地城市化的探路工程,与琼海数十万人民的贫富兴衰紧密关连,它建设得好,无疑是全体琼海人民的福,如果建设不好,琼海将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
龙寿洋从立项到开工建设以来,来自各方反对的声音一直持续不断。其中不乏出于善意的建议提醒,希望政府在选点上更慎重一些,不要重踏历史上”大跃进,大干快上”的复辙。
然而,一张颇具争议的蓝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已经变成了现实。现在米已成饭,木己成舟。俗语说,开弓没有回头箭。现在问题己不是田野公园该不该定点在龙寿洋或是到底谁是谁非的争辩了。这些争辩己于事无补。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倾力把龙寿洋千年洪患的因源找出来,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使之彻底根治,这才是正确之道!
下面我再回顾2010年那场特大洪灾的情景:
以上图片摄于桥头村,该村位干龙寿洋南侧,是龙寿洋周边村庄地势最低的一个村,每次洪灾来袭,该村首当其冲,损失最为惨重。
本世纪08年和10年两场特大洪灾之后,笔者都曾到这个村观察灾情,访问村民。从图片中大家可以看到,洪灾过后全村满目疮痍,惨不忍睹。全村几乎户户受浸,有半数的农户水浸深达两米,而且被泡浸的时间长达5-7天。洪水来势凶猛,幸得解放军开来冲锋舟及时把灾民送到市区避难,但家中一切财物含粮食禽畜 家私电器 衣物被褥等,全被泡在深达两米的水中,全村倒塌民房10间,短短的几昼夜之间,洪水把家家户户冲刷得一无所有,一贫如洗。
下面请看一张龙寿洋的卫星地图:
从这卫星地图可以看出龙寿洋的地势特点, 它是一块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历史上十年九涝,水灾连年不断。民间流传说:”龙寿洋,青蛙撤尿水浸洋”。从卫星地图可以看到,图上部呈大三角状的灰色地带,即为龙寿洋,其周边绿色地带为坡地,丘陵和村庄。塔洋河从后排岭村旁进入龙寿洋,由北向南蜿蜒穿过龙寿洋的中部,一路向南然后穿过桥头桥,再绕了几道湾,最后流到龙池港与万泉河汇合。
一位当年90岁老人的给我们的启示
这位当年90岁的老人说,他在这个村里生活90个年头了,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洪水。他说,历史上最大的洪水(指50年)也只有少数人家受浸,地势较低的房屋水浸也不超过一米。
这位老人的话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龙寿洋虽然年年闹水灾,但在本世纪之前的80年间却从未发生过像近年两次这么大的洪灾?这难道是一种偶然现象吗?水有源树有根,凡事都有因果的内在联系。带着以上的疑问和认识,笔者近年多次走访桥头桥头村,每次路过桥头桥总会停下来看看河水的流向,看看周边的地势地貌,并且查看了卫星地图,终于看出一点眉目来了。可以说,问题的症结就是这座桥,和这座桥下游3个呈S型大回转的河段!桥头桥是龙寿洪水下泄的第一道瓶颈,而桥下游3个呈S型河道是洪水下泄的第二和第三道瓶颈。桥头桥(长约40),目前是龙寿洋的洪水下泄的唯-通道。本世之初为适应博鳌的开发建设,桥头桥进行了重建,桥面比旧桥提升了约2m,同时桥西侧约400m的土路基也随之提升了约2m在改建前当洪水袭来时,40m的桥面+400m土路基都成了泄洪的河口,洪水的水位高,下泄的速度也快,所以不会形成像本世纪上两次洪灾那么高的水位,淹浸持续的也没有这么长。桥头桥改建后桥西侧的400m土路基形同拦洪坝,洪水只能通过桥洞下泄,流量大为减少,桥头村洪灾水位超高且泡浸的时间之长,就不难理解了。
根据上述情况,要彻底根治龙寿洋水患,第一步,必须把桥西侧的土路基改为桥,把阻水的土坝清除 第二步,把桥下游河床第一道大回转栽直拓宽加深 第三步,继续把第二道湾三道湾裁直拓宽加深。
下面请看几张图片: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结束语:
整治龙寿洋的水患,必须从拓宽 加深 裁直三处瓶颈下手。而这三处瓶颈打通之时,就是龙寿洋洪灾根治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