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结束了在日本为期6天的培训课程后,我省3名动漫企业的负责人回到海南。由此,也拉开了我省2014年对日本开展文化交流的帷幕。从5月份起至年底,我省将派出9个项目组团前往日本各地,开展文化展示和交流活动。
一直负责此项活动前期筹备工作的省文体厅艺术处处长陈良告诉记者,这次赴日交流的文化项目,包括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暨学术交流;《大海的方向》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暨学术交流;海南沉香、黄花梨文化推介以及黎苗歌舞表演等多项活动,把最具海南特色的文化传播到日本,让当地民众感受到海南文化的丰富和魅力,这也是我省文化首次大规模赴国外展示。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开展国际旅游岛建设,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近年来,省文体厅会同有关部门,坚持扎根本土,汲取海南本土文化丰富的养分,深入发掘海南特色文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发掘整理和生产出了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这些作品和产品已经成为外界了解海南文化的重要窗口,受到了海内外游客和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
历史+民族打造海南厚重文化底蕴
位于陵水黎族自治县的桥山遗址和位于东方市的荣村遗址,是我省正在发掘中两大史前遗址。省文物局局长王亦平告诉记者,从目前勘察情况来看,海南很有可能存在着和内地迥异的独立的史前文化体系,而这些文化和马来西亚、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实现突破,对于我国史前文化将是一种填补空白的贡献。
荣村遗址发现于1986年,曾被我省考古专家发掘出带有灰质的硬陶纹、夹沙陶纹、兽骨、牛骨,还有鹿骨以及汉代的青铜骨,对中国史前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工作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桥山遗址于2012年3月被发现,可以在海南史前人类行为模式、生计模式、海岸线变迁等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为探讨和研究海南地区史前文化与“南岛语族”的关系提供重要资料。
海南省文体厅厅长朱寒松告诉记者,海南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是最具代表性、最受外界关注的本土文化,也是省文体厅保护开发的重点领域。从去年开始,省文体厅把文物遗址的保护开发和旅游相结合,联合省交通厅、省住建厅等单位,逐步对我省西部和中部、东部的文化旅游景点进行升级改造,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效果显著。
海洋+考古开启海南水下文物宝库
我国第一艘水下考古船,将于今年下半年首航西沙。王亦平告诉记者,目前省文体厅、文物局等正在积极做好准备,借助第一艘水下考古船首次下水的有利时机,为我省的海洋考古增加新的收获。
广袤的南海海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水下蕴藏着大量的珍贵文物。王亦平说,我省的水下文物考古挖掘工作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取得了很大成就。正在全国各地巡回展出的《大海的方向》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就是根据华光礁附近一艘明代沉船的打捞物品而创作的,获得了全国十大精品展的荣誉。目前,省博物馆二期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其中海洋文物将成为展示重点,位于陵水的南海博物馆也正在积极筹建中。省文物局也计划在三沙设立考古工作站,对南海海域的水下文物进行实时监控和打捞,让海洋文化为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非遗+原生态亮出海南本土艺术名片
省文体厅文化处副处长刘实葵这几天忙着撰写关于黎锦保护的相关材料,作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汇报的素材。她告诉记者,作为联合国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员,黎锦已经成为我省对外开展文化交往的一张亮丽名片,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去年,黎锦亮相韩国丽水世博会,受到广泛关注,并被阿根廷馆力邀做嘉宾表演展示,去年底在三亚举行的世界黎锦保护论坛,更是吸引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非遗专家和文化学者参与。刘实葵说,我省已在东方、保亭等5个市县建起了黎锦技艺传习所和传习馆,黎锦织染技艺也已经走进部分市县的小学课堂,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研究者和爱好者前往考察。由我省企业开发生产的黎锦制品也畅销国内外。
去年,由省歌舞团创作演出的大型舞蹈诗《黎族故事》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获得11项大奖,并被邀请赴韩国等地演出,让世界各地的观众领略了黎族歌舞的魅力。事实上,原生态的黎族歌舞和本土戏曲琼剧,已经成为我省文艺作品赴国外演出的主力军。省歌舞团、省民族歌舞团、保亭民族歌舞团等曾多次赴东南亚和欧美等地演出,省琼剧院创作演出的《下南洋》《海瑞》等精品剧目,连续在全国夺得大奖,并先后出访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地区,受到海南乡亲和当地华侨的热烈欢迎。(记者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