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海口4月4日电 (记者 付美斌 黄艺 王晓斌) 关于海南查处违规转基因试验作物的消息,近日广受关注。记者采访发现,由于海南省农业主管部门“不便”公布详细信息,使此事充满“迷雾”。
为回应网络舆情,海南省农业厅3月30日在其官网公布,2013年12月23日至27日,该厅组织有关单位对在三亚等市县开展了一次南繁农业转基因作物执法检查工作。本次检查,共抽查、检测作物样品107个,检测结果显示,有13家单位的15个样品呈转基因阳性,均为科研试验田块。其中玉米12个,棉花3个,主要分布在三亚市南滨农场、师部农场和乐东九所镇个别田块。其中,7家单位的9个试验作物已在属地农业执法人员监督下依法销毁,妥善处理,进行处罚。
由于不是在第一时间公布检查结果,且没有公布具体违规企业名录及其违规内容,这个“回应”遭到媒体质疑。
海南省农业厅4月1日再次通过官网发布消息称,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该厅负责开展南繁转基因生物安全执法检查,执法检查结束后,将检查处理结果报农业部和海南省政府。该厅还表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没有授权地方农业部门发布转基因执法中的信息。
为一探究竟,中新社记者4月2日、3日两度前往位于三亚的南滨农场采访。该农场隶属海南农垦总局,是海南著名的南繁育种基地,40多家科研单位散落其间。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海南综合试验基地,记者见到了正在整理玉米育种材料的一名田姓科研人员。“每年都会查出一些违规试验的单位,违规单位要被罚款、责令改正,然后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销毁作物。”老田说,确实存在一些单位或个人为了经济利益,引进未经检疫的种子种苗。
针对公众关心的“生物污染”问题,有着多年育种经验的老田说,农场内各个科研单位的田块相隔太近,很难创造出高度隔绝的转基因试验环境。不过,当前的育种技术已经很成熟,经过隔离控制的育种材料,基本上可以免受转基因的影响。但从理论上说,不能杜绝转基因作物对普通作物产生污染。
在中国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海南基地,有一块获得国家正式批文的转基因玉米试验田,面积不足一亩,四周与顶部均被厚厚的白纱帐包裹住,基地负责人刘波说,这是为了创造适合玉米生长的温度,同时也能防止转基因作物的花粉向外扩散。他说:“南滨农场内有几十家科研单位与企业,但合法试验转基因作物的单位只有寥寥几家。”
在南滨农场育种的吉林农民老高直言不讳,承认自己也曾尝试种过转基因玉米。“种了30年玉米,如果不看田地里的表现,很难分辨出转基因玉米和普通玉米的区别。”
老高所站的马路对面,是当地村民的水稻田,记者沿路采访了十几位村民,当问及什么是转基因时,大多数人瞪大了眼睛,摇了摇头。
3日,记者到农场的南繁育种办公室,得知领导前往海口开会;而南繁植检站站长则表示“不方便回答问题”。
海南农垦总局下属的南繁种子基地有限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员工告诉记者,该公司向南滨农场内大部分科研单位或企业提供试验用地,并收取租金。但仍有部分科研单位或企业通过租用当地农民的土地搞“南繁”。
记者注意到,海南省农业厅在1日的公告中还透露,目前转基因试验用地存在分散、没有相对固定区域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农业部、海南省政府正在筹备建设南繁育种科研核心区,专门设立转基因专区,加强安全隔离等设施条件建设,一旦付诸实施,将对南繁转基因安全监管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于风险危害问题,海南省农业厅表示,本次执法检查出来的违法行为,属于未经批准擅自从事转基因研究试验的行为。转基因试验和非法种植有很大区别,此次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均为试验用材料,尚未发现非法种植的作物。到目前为止,在这次执法过程中,也尚未发现农业转基因生物污染情况,未收到有关农业转基因生物污染的举报。对于已经确认违法的转基因试验材料,已就地销毁。
海南省农业厅还表示,通过这次转基因执法检查,积累了经验,发现了问题,也为将来的整改打下了基础。下一步将建立南繁管理长效机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