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海南频道2月10日电(喻涛)随着中国(上海)自贸区挂牌,负面清单也随之发布。这份清单明确列出了不予外商投资准入或有限制要求的领域,涉及国民经济行业1069个小类中的17.8%,超过八成的行业开放。自此,“负面清单”的概念在中国被采用。而记者注意到,在今年海南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首次提到了“负面清单”。
所谓“负面清单”管理,是指政府规定哪些经济领域不开放,除了清单上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许可。此前我国对外资的管理一直采用的是正面清单模式,即外商投资必须遵循由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制定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在9日开幕的海南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内容中也首次提到“负面清单”概念。报告提出,制定“负面清单”,允许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最大限度缩小企业投资核准范围,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无独有偶。《政府工作报告》“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的内容也提出,公开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清单,想审批事项的“负面清单”管理方向迈进。清理并逐步取消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
对于此次海南省提出要制定“负面清单”的举措,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上海自贸区实验的基础上,在今后的三到五年内,全国可能将逐步走向“负面清单”管理。而海南有基础在“负面清单”管理上走在全国前列。
迟福林认为,海南在很早的时候就实验了企业制度、登记制度,海南如能对“负面清单”严格的规划和管理,是有条件在未来的两到三年完善管理模式的。这是政府转变职能,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向市场放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