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1月9日电(记者韦大甘、郑玮娜、夏军)到海南、广西等地越冬和度假的“候鸟人群”日渐增多,使当地出现环境、公共服务等难题。专家建议,政府需加强南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应对北方“候鸟人群”南迁带来的种种难题。
“候鸟人群”
海南省是“候鸟人群”较为集中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冬季全国各省市“迁徒”到海南休闲、养生、养老的“候鸟人群”数量约50万。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是闻名遐迩的“世界长寿之乡”,这个自治县27万人口,而2012年来此居住的“候鸟人群”累计达18万人次。
“大量‘候鸟人群’的进入,给三亚等旅游目的地带来较大压力。”海南省三亚市老龄办主任曾丹丽说,“平日,城市公共休闲娱乐设施为‘候鸟人群’所占,公交车座位也被‘候鸟人群’所占,医院、宾馆、商场、菜市场等公共资源,已明显无法满足百姓需求。”
在广西部分景区,大规模的“候鸟人群”对河流等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乡坡月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尚说:“‘候鸟人群’大增,但污水处理设施没有配套,一些生活污水直排进入河流,给景区民众和下游居民饮水带来安全隐患。”
随着黄大尚的指引,记者到巴马盘阳河边,看到:河岸建有各种宾馆、酒店,即便是农房也住有大量“候鸟人群”,一些房屋前碗口大小的软管伸入河中。“这些是排污管道,生活污水直排河中。相比以往,这两年河水浑浊了许多。”黄大尚说。
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乡坡月村一村民说:“整个村里本土村民不到3000人,常住的‘候鸟人群’数量有4000多,这里只有一间小卫生室,根本不能满足就医需求。”
不仅如此,多地景区还面临传染性疾病交叉感染的隐患。比如,“候鸟老人”居住时间往往超过3个月,因此一些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候鸟老人”容易造成景区人群的交叉感染。
管理难题
四川大学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振之说,北方人到南方越冬和度假对旅游地区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地区发展无法跟上步伐的现状如果长期持续,容易带来多方面隐患。
杨振之说,南方多地旅游资源容易带来毁灭性破坏,甚至影响地方扶贫开发工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优势是生态,旅游不仅是许多地方的支柱产业,也是带动部分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但旅游区域建设无法承载“候鸟人群”的涌入,这一现状如果持续得不到解决,很容易造成整个地域自然生态被破坏,一旦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必将给一些中西部城市和农村扶贫开发带来较大困难。
多地旅游资源面临巨大浪费。据调查,海南部分市县房屋入住率与旅游淡旺季有关联,部分市县每年旅游淡季房屋空置率较高。
海南现代管理研究院院长王毅武说,目前,海南“候鸟人群”数量45万-50万,季节性、非常住的特征明显。不可否认,“候鸟人群”是海南房地产消费的生力军,但同时造成旅游淡季房屋大量空置。
王毅武认为,由于房屋空置率高,导致物业管理企业管理成本、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空置房屋资源的使用等的浪费,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方面容易发生纠纷。
此外,在部分旅游地区,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对立情绪加剧,埋下新的社会矛盾的隐患。
广西旅游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吴玉国说,旅游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候鸟人群”占据了大量公共资源和公共设施,较大程度挤压了当地百姓的生存空间,很容易引发矛盾。
专家建议
专家认为,破解“候鸟人群”南迁带来的新的社会管理难题,对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吴玉国说,需要将旅游规划纳入社会整体规划,并加强地区的明确定位。目前的旅游规划,实质上是指导性意见,只有将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强制性纳入刚性规划的大体系中才能起到明显效果。
吴玉国坦言,需要对景区的发展方向、景区的建设用地等方面进行统筹和限制,比如,科学界定旅游景区对“候鸟人群”的承载容量。从而使旅游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认为,我国应加强对“候鸟人群”的登记管理,采用功能分区的形式接纳患有疾病的“候鸟人”。理论上,患有疾病的“候鸟人”属于康复疗养,需要与正常“候鸟人”区分开来。建议通过公安部门对这些“候鸟人”进行登记管理,根据具体情况,提供服务功能分区式的定向疗养。
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专家罗国安说,我国应加大对南方景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投入。时下,“候鸟人群”大量涌入南方是新趋势,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南方一些旅游终点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污水收集管道、垃圾处理设备、公共交通服务、道路设施等,以满足相应的发展需求,推动旅游目的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