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粮仓老矣尚能用否
“民以食为天”,粮食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海南,不是粮食主产区,自古以来粮食一直短缺,依靠岛外调入。目前,海南省粮食自给率不到50%。海南又“孤悬于海外”,台风等气象灾害频发。一旦运输因灾中断,自给不足,外粮不能输入,粮食供应告急。
因此,粮食储备对海南尤为重要。但是,作为粮食储备的重要基础设施——粮仓,却问题颇多:全省地方储备粮仓库设施不完善,老化严重,近80%粮仓达不到防潮、密闭、隔热的基本要求,近六成服役年龄超过20年。年老的粮仓,还能守护储备粮的安全吗?
海南近半粮仓年过而立
300平方米粮仓21个盆接雨水
300平方米的粮仓里,稻谷上摆满了水盆,数了数,21个。它们都是用来接屋顶渗漏下来的雨水。这是记者近日在昌江乌烈省粮食储备库乌烈库区看到的一幕,令人大吃一惊。
工人爬屋顶往裂缝涂面粉防雨
“这个仓库是1966年建的,已经用了47年,都老了。屋顶到处都是缝隙,一下暴雨,雨水就滴进来。”乌烈库区仓库管理员李发东指了指仓库屋顶,屋顶上,前两天渗雨的痕迹,还清晰可见,墙壁上斑驳陆离,破旧而沧桑。
乌烈库区,一共有4栋仓库,均建于上世纪60年代,现在还在使用的有2栋。“没有一栋是好的,都漏水,遇到暴雨、台风,都不敢回家,晚上就睡在仓库里,水盆的水满了,就得及时倒掉,不然会溢到稻谷上。”李发东说。
在省储备粮海口白水塘库点,海南省秀英粮食储备经营公司法人代表陈周说:“这是省级储备粮上好的仓库。”但,就是这上好的仓库也是建于1991年,使用了20多年,屋顶也出现了裂缝。
陈周说,每到下雨就着急,怕渗水导致粮食受潮、变质。现在,工人们也摸索出土方子,下雨前就爬上屋顶,在裂缝处涂上面粉。
全省没有一栋仓库配电脑设备
海南省近半粮仓年过而立。属于海南省粮食饲料公司的省储备粮海口丘海库,并非标准仓库,是由饲料加工厂储存原料的仓库改建而成的,这些仓库建于1980年代末。
“由于不是按照粮食仓库标准建的,这些仓库的密闭性差、透风不佳,也没有安装用于杀虫的硫磺熏蒸。”丘海库负责人梁安兰说,现在丘海库只能用密闭熏蒸杀虫,但是效果不好,损耗较大。
说起海南粮仓与内地省份相比,已经做了30多年粮食仓库管理工作的梁安兰叹道:“那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我去过东北、广东一些粮仓参观,他们已经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信息化、数字化。”梁安兰说:“仓库都安装了空调,仓库的温度是多少,什么时候容易滋生虫害,仓库内部情况怎么样,都能通过电脑显示,并且可以遥控操作调节仓库温度、杀虫等,两三个人就能管理仓容数十万吨的仓库。”
“反观海南,没有一栋仓库装有电脑设备,仓库管理还是劳动密集型工作,温度要靠人测量,虫害要靠人检查,降温、防潮等设备落后,甚至没有。”梁安兰说。
记者查阅到1998年发布的《中央直属储备粮库初步设计暂行规定》,其中规定,各类储备库均应设置计算机局域网,以完成粮温自动检测、通风自动控制等功能。
粮仓“体检”结果:隐患较多
今年6月,省人大对海南省储备粮仓库进行了一次调研,结论是: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海南省省级储备粮仓库难于达到防潮、密闭、隔热要求,隐患较多。此外,地方储备粮库建设缺乏资金投入,导致海南省粮食仓储基础设施投入落后于全国水平,部分市县财政和企业自筹投入主要为简单的应急维修。
省粮食局储备处负责人介绍,海南气候高温、高湿、高盐,台风、强降雨等自然灾害也较为频繁,储粮自然条件是全国各地区中最恶劣的,加上设备落后,基础设施差,仓库老化等,增加了粮食保管工作的难度。海南省省级储备粮的损耗在0.4%左右,部分仓库的损耗甚至达到了0.6%,远高于0.2%的标准。
由于地域气候的特殊性,加上近年维修改造资金投入不足,近80%的仓库都不同程度待修,门窗损坏、仓墙裂缝、上潮下漏的情况非常普遍,达不到粮库防潮、密闭、隔热的基本要求,储粮害虫防治方面效果较差。
海南储粮备荒尤为重要
粮食外调因灾中断,就可投放储备粮
粮食定,天下定。粮食储备犹如一个“蓄水池”,丰年纳进,歉年吐出,从而实现调节波动、平衡波动的作用。
储粮备荒,对海南来说,尤为重要。
自给率低须储粮备荒
目前,种粮效益与冬季瓜菜、热带水果等效益相比,差距越来越大,极大阻碍了农民的积极性。海南省水稻种植由传统的一年两到三造,转变为一年一造。
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2年,全国粮食实现九连增,而海南省粮食产量不增反降,其中2005年减产约22.2%。相对于产量,海南省粮食的需求量却一直保持“稳增长”。2004年,海南省粮食需求量为290万吨、自给率为68%;到2012年,海南省粮食需求量达420万吨,自给率仅为47%,需从岛外进口220万吨。
省粮食局局长杨树岷认为,随着到海南旅游人次的增加,以及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海南省粮食缺口将越来越大。
“海南粮食产销不平衡,一半依靠岛外供应,而海南是岛屿省份,台风暴雨多,种粮时常遇灾减产,而海上交通又常因灾中断,岛外粮食无法调入。”杨树岷说,所以,海南粮食储备相对于内地省份来说,非常必要。
遇灾投放储备粮抑粮价
2010年的旱涝灾害,就显示出储备粮的重要性。
当年上半年遇旱,下半年又遭受60年来最严重的持续强降雨灾害,造成粮食减产,产需缺口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当年10月,暴雨一轮接着一轮,海上交通一度中断,海南省粮食市场出现波动。
当年10月8日,文昌市文城镇部分个体经营户将每斤大米售价从2元提至3元,最高提至10元,引发群众集中抢购大米。于是,粮食部门、国有粮食储备企业,在文昌城南和城北设立3个销售点供应平价粮食,平息抢粮的局面,抑制住了粮价的快速上涨。
省粮食局有关负责人回忆,当时,省粮食局指导国有粮食储备企业加快储备粮的轮换节奏,及时将成品粮或稻谷加工成大米,平价供应市场。从10月1日至15日,在抗洪救灾的关键半个月,共向市场投放了储备粮1.313万吨,满足了灾区群众的粮食需求,平抑了市场粮食价格。
而历史上,海南省也曾因粮食不能自给,又缺少粮食储备,因风灾出现大饥荒。
《海南岛志》记载,“全琼所产谷米不足自给,每年由安南(即越南,记者注,下同)、暹罗(即泰国)各地进口米价”,每逢风灾雨灾,就会引发饥荒。
史料载,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海南“秋,淫雨累月,飓风大水,饥。”又“九月,水飓连环相继者六次,沦沉民房,飘荡田禾,草木朽烂,市绝买卖……历来饥馑无如此之久者。”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海南连续出现3次台风,“田稻为之尽朽”,而海上交通中断,“海米来接济不至”,出现“大饥!”
海南省粮储企业长期亏损
更新粮食时卖陈粮的钱,买不回新粮
储备粮对海南来说,至关重要,但海南粮仓却问题多多。不仅是仓库老化,保管费、轮换费的入不敷出,也影响了海南省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