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岸,北岸,十年九旱!”
海南省儋州市的木棠、峨蔓等地,因地处北门江以北,而称为“北岸”。8月19日,我们驱车前往,一进木棠镇,只见窗外,土地呈赭红色,田地里散落着褐色的玄武石,田野上是些小灌木丛,难觅成片的良田和高大的树木。
“这里气候干旱、土地贫瘠,人均耕地也不到1亩,是儋州有名的贫困地区。”木棠镇党委委员吴俊说,去年儋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866元,而木棠镇仅为4892元。
不过,在这个贫困镇中,铁匠村却是一个例外:2012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6万元。
说起铁匠村的成功,今年64岁的村民李国定说:“关键是穷则思变,既有农民自己敢闯敢试的精神,也有政府的引导扶持。”
李国定是铁匠村发展工艺品的第一代创业人之一。“18岁,我就开始打铁。到了1980年代初,开始机械化作业,打铁已经不赚钱了,我们需要产业转型。”李国定说:“我当时在三亚,看到玳瑁工艺品很好卖,于是开始尝试。”
创业阶段,路子并不好走。30多年前,许多海南农民还未到过大城市,李国定就已经坐上火车到沈阳、北京等地,收购原材料,打开销售市场。
“我曾经在湖南买原材料时,盘缠被盗,那时没有电话,只好一路乞讨,后来被一位好心的婆婆收留,借了钱,才得以还家。”村民李良才也是村里最早做工艺品的人之一。他说,现在做工艺品年纯收入有十几万元,那次经历却记忆犹新。
1980年代到2000年左右被铁匠村人称为探索阶段,村里人经历过玳瑁、牛角、海铁树等工艺品的尝试,积累了经验。“2004年,村里人开始将目光转向了海南特色的花梨木工艺品。每周六,300多人一起坐上汽车到海口,住一晚,第二天就在东湖的一条小巷里摆摊叫卖。”李良才说。
那条街,如今已经成为有名的海南花梨木一条街,每周日开市。铁匠村也因此而正式发家致富。
2010年至今,铁匠村又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儋州市将铁匠村作为“一村一品”示范村进行打造,安排工艺能手与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对接,学习工艺品设计、市场营销等。去年,又组织村民飞赴菲律宾巴厘岛的木雕村、银器村学习。
今年,儋州市又拨出专款500万元,在铁匠村建设一个集加工与销售于一体的工艺品商业街。步入风格古朴的商业街,只见21间农家展室排列两侧,陈列着手镯、凉席、佛像等木制工艺品,吸引了全国各地客商到村里批发产品。
“这些木制工艺品,就是铁匠村村民的主要产业。”铁匠村村委会主任李巨川说,依靠制作工艺品,村里个人资产达到亿元的有1户,千万元有5户,百万元则有80户。
“这一阶段,铁匠村从过去的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创业。”李巨川说:“一根筷子易折,但是一捆筷子则很坚固。铁匠村算是真正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阶段。现在花梨木原材料紧俏,在政府的引导下,我们也在尝试做椰雕和石雕。”(记者 况昌勋 见习记者 陈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