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温州好几家典当行被一种叫“金包银”的假首饰一再欺骗。短短两个月,有人凭着假金饰作案17起,成功从4家典当行骗走13万多元。记者了解到,同样的骗局在福州典当行业也曾发生,一家当铺曾经一次被骗2万多元。福州典当业内人士表示,骗子之所以屡屡成功,除了造假手段“先进”外,说明典当行业本身也存在一些验货漏洞。
“金包银”首饰曾在榕典当行现形
去年11月,长沙男子杨某手头较紧,为尽快筹到钱,他决定拿一些“金包银”的假首饰去典当行试试运气。所谓“金包银”,就是在银饰的表层镀一层金,冒充黄金饰品。11月13日,杨某来到长沙一家典当行,用一条“金包银”的手链当了4000元。尝到甜头后,从去年11月到12月底,杨某等人从温州4家典当行先后骗走13万多元。其中一家典当行先后9次被骗近10万元。
昨日福州八一七路附近一家典当行的鉴定师林先生介绍,这种“金包银”首饰在福州典当业也曾出现。林先生表示,去年有一客户带了一只手镯和金项链前来典当,并声称自己急用钱。典当行鉴定人员通过肉眼观察和初步的仪器检测,并未发现典当品有掺假,而这单生意仅项链就有26克多,手镯重量则超过50克。在后来处理这两件当品时,鉴定人员才发现手镯和项链都是仅在表面包了一层薄薄的千足金,内里全是白银,按当时黄金和白银典当的差价,典当行损失超过2万元。
林先生表示,当时骗子之所以能得手,一方面是典当行未对这单生意的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工作人员一时疏忽大意造成鉴定失误;另一方面是这两只“金包银”首饰在作假手法上非常“高明”,首饰表面毫无瑕疵,能成功瞒过专业仪器的检测。
市民应警惕廉价购金陷阱
“上述典当行轻易被骗的背后,其实暴露出这个行业的不少漏洞,应引起警惕。按典当行的‘行规’,别人拿来当的东西,一般只能采取非破坏性的检验,这或许就是一个硬伤。”昨日福建省典当行业协会相关人士表示,一般来说典当行对金银珠宝质量鉴定不存在问题,但现在造假水平越来越高,一些专业典当师也会偶尔看走眼。
另外,根据《典当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典当行只有在典当期满,且当户不赎当、不续当的情况下,才能对估价金额不足3万元的绝当物品自行处理。一些典当行为了方便当户赎回,或许也为了接下来自行卖掉当品方便,一般不会对金器等贵重物品进行破坏性检验,往往仅凭肉眼识别,这也容易被钻空子。
针对上述现象,业内人士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增强典当行从业人员鉴别真假当品的意识和防范能力;利用好已有的身份证识别器,查验客户的身份证件;对典当物品尽量要求客户提供购物发票;若真遇“骗当”,典当行还应摒弃碍于“面子”或怕影响声誉,不愿报案的心态,及时报警。
昨日福建省宝玉石协会相关专家表示,目前在福州这些“金包银”首饰主要出现在一些典当行,而福州品牌金店和黄金回收店遇到的主要还是掺铱金饰品。“无论是‘金包银’还是掺铱金饰都可以用火烧及破坏性检测办法使其原形毕露,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无专业检测手段很难以辨别其真假。因此,普通消费者购买贵金属应尽量选择商场及正规品牌金店的产品,此外还应警惕‘廉价购金’陷阱。”(记者 李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