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白板上悬着116张纸片,每张纸片都写有一个名字。名字下方,标注着年龄:30岁、50岁或者70岁;还标注着:肝癌、肺癌、肠癌、胃癌或乳腺癌等。
海南省人民医院宁养院的工作,是给纸片上的人宁静的最后时光。宁养院医师林书勇的目光在纸片中游移,突然顿住了。他伸过手去抽出一张纸片,移到眼镜前,眉头一皱,把纸片揉成一团,又展开,缓缓地撕了。
又一个病人走了,停在宁养院门口的专车,少了一个目的地。这辆车是林书勇的老朋友了。2007年起,林书勇和他的伙伴们,靠这辆车跋山涉水,走 进一个个癌症晚期患者的家,为他们驱走癌痛和恐惧。这项特别的工作叫临终关怀。左手握着病人的手,传递温暖;右手,与死神握手,促成和谈。
“有时候,收下一个病人,就放不下了。”在这里,这是默默停留在每一个宁养服务者心底的一种情怀,鲜为人知,却真挚真实。
6年, 27万公里,车痕所至处,他们为2821位病人绘出生命中“最后的风景”。
他们,是守在落日那一边的人。
6年服务2821位病人
10月31日上午,宁养院的车照常开出。在城市的车流中穿行,这辆车很不起眼。然而,对于临终病人来说,它满载着宁静的希望。
海口府城东门市场附近的一处出租屋内,52岁的病人赵亮(化名)坐在床沿,敞开了胸口的衣服,显然等待已久。见医师林书勇和护理师王淑云进来, 他迫不及待地把一只手捂在左胸处,“我这里痛,”他又把手移动到后背,“这里也痛。晚上睡觉时翻来翻去睡不着,太痛了,不吃药睡不着。”他反复强调着自己 疼痛的位置。
赵亮是一位新病人,宁养院的第2821位病人。这次林书勇来,是对新病人进行家访,评估病人的疼痛等级。
一番详细的交谈后,林书勇把听诊器放在赵亮的胸口。一切似乎都良好。但林书勇心里清楚,真实情况并非如此。赵亮已是一名肺癌晚期患者,他的肌肉,已经无法抵挡癌痛。用不了太久,这些肌肉就会被消耗掉。
林书勇开的药是羟考酮缓释片,一种和吗啡同属“重度”止痛级别的药物。
林书勇嘱托赵亮的女婿到宁养院拿药。“有些不便当面说的话,等到了宁养院再说。”这是林书勇的考量。
患者一家把林书勇送到家门口。阳光下,林书勇脸上的皱纹宣示着岁月的痕迹,今年他58岁了。
林书勇早年是一名中医,进入宁养院之前,在海南省肿瘤防治办工作多年。按林书勇的说法,在2007年之前,该机构“名存实亡”。林书勇以为,自己会在办公室喝喝茶就退休,但很快,他面临了一次调动。
2007年,李嘉诚基金会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中第23家宁养院,牵手海南省人民医院,落户海南。宁养院的目的在于,解除贫困的癌症晚期患者身 心痛苦,使患者在人生最后的阶段能够获得身体平安、心理平安及思想平安,最后能有尊严地辞世。帮助患者家属摆脱失去亲人的痛苦,做到生死两安。
林书勇成为宁养院的元老之一。
找到林书勇之前,医院方面找了很多临床医生,但谁都不愿意做。“听说整天要下乡看病人,收入又不如临床医生高,谁都不想做。”
林书勇却为自己能调来这里感到欣慰。“一开始也不太明白宁养是做什么,但想着可以去做实事,比喝喝茶有意义多了。”
从那天起,宁养院的车便开始往返于每个特殊的“目的地”。碰到山路难行,下了车还要步行进村。最糟糕的,有一次,去儋州峨蔓镇一个村子看望一名肝癌患者。汽车陷入了泥淖,林书勇和伙伴只好下车,走上一个小时,才进到村子里。
转眼6年,风里雨里泪光里,林书勇和他的伙伴们通过行走跋涉,已服务了2821位癌症病人。
打开窗户让阳光进来
“宁养院”,一个让很多人感到陌生的词语。
曾经有人犹豫着走进来问:“这里是做亲子鉴定的吗?”也有人上来便问:“听说你们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就可以很舒服地死去?”
有一次,一位晚期食道癌病人的家属走进宁养院,犹豫了很久,终于问:“医生,你们这里有没有安乐死的服务?我父亲每天都在忍受癌痛的折磨,我们家里人看着也很难受。”
“啊?”林书勇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请求,“这在法律上是不允许的。我们会为你父亲止痛,你们家属也要积极照顾,一起让他走完最后一程。”
每次听到这样的问题,护理师林欣也会说“不”。
“我们反对和不提供安乐死服务,但把死亡视作人生自然规律,既不可以拖延也不加速患者死亡。”林欣说。
在来宁养院之前,林欣是省人民医院妇产科的护士,四十多岁,腼腆且不善言辞。
经过一周的培训后,林欣来到了宁养院,很快她发现,与那些卧在医院干净的病床上的病人相比,这里的病人的境况要糟糕得多。
由于宁养院没有自己的病床,所有服务,必须在宁养院门诊和患者的家里进行。癌症晚期、贫困、疼痛,当这些字眼全部合在一起时,足以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这样的地方,便是林欣和伙伴们要去的地方。他们必须带着温暖的火光前去,照亮病人生命中的昏暗。
一些家庭甚至长期关闭大门和窗子,把癌症晚期患者关在黑乎乎的房子里。林欣和伙伴们去了,一开门,一阵臭味便熏出来。进去一看,病人已生了褥疮。
即便进入这样的房间,他们也很少戴口罩,更不会捂住鼻子露出嫌恶的表情。“那样对于病人的打击会很大,容易让病人心灰意冷。”
他们做的,是在临走时叮嘱病人家属,“把窗户打开,让阳光进来。”林欣说,这窗户,不仅指房间,还包括心灵的窗。
林书勇也是这样认为的。几天前,海口府城一位患甲状腺癌晚期的病人陈霞(化名),把咳出来带血的纸递给林书勇看,艰难地说:“死了算了。”
林书勇看着陈霞,满是心酸。陈霞脖子上的肿瘤,已经压到了气管,导致她说话困难、呼吸困难;癌细胞已经转移到她的骨头,只要稍微移动,剧痛就会 传遍全身。这是一个不幸的家庭,陈霞唯一的一个女儿已出嫁,照顾陈霞的是陈霞的丈夫,一位身患肺癌的老人。陈霞才54岁,癌痛已经击败了她的身心。
林书勇静静地倾听着。他知道,在这种时候,批评和劝说都是无力的。倾听,让病人把内心的恐惧和绝望都说出来。说出来,它们对病人的杀伤力便小了。
见陈霞开口艰难,同行的社工陈良玉甚至提出,拿笔给她,进行笔谈。
镇痛和倾听,是林书勇他们为重症癌症病人做得最多的事情。
身体的疼痛得到舒缓,心灵的疼痛得到倾诉,对于很多癌症晚期病人来说,这些几乎每个月都上门的医师和护理师,便是温暖源。
绘制最后一道风景
秀华路海南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楼一楼。宁养院门诊厅内,一面墙上,一块白板上悬着116张纸片。每张纸片,都写着一个正在接受服务的病人的名 字。一旦那张卡片被撤下来,便意味着病人转院了,自行出院了,或者,死了。那时,外间橱窗的一份病历,就会被移入内间的橱窗,和另外的2000多份病历挤 在一起。
今年9月和10月两个月,橱窗里的卡片撤下50多张,宁养院的社工陈良玉为丧失亲人的病人家属寄出50多张慰问卡。这是宁养工作的一部分:哀伤辅导。
陈良玉在2009年成为宁养院社工之前,也是一名护士。她的工作更多是为患者以及家属提供心理辅导。陈良玉说,临终之人一般都会有最后的心愿,能力范围内,他们会发动社会资源,来帮助患者完成最后的梦想,“为他们绘制最后一道风景”。
35岁离世的周春(化名),便是看到了这幅由宁养院及社会各界共同绘制的“最后一道风景”的人。
周春走进宁养院的时间是2012年12月28日10时。当时,他已患肝癌晚期,没钱治疗,希望能获得宁养院的镇痛服务。周春祖籍福建,3岁时被 亲生父母送人,13岁时被火车压断了双腿,被养父母抛弃。从此,周春自制了一部手摇车,开始流浪。在流浪途中,他与同为残疾人的一位女子相遇结合,在海口 挣生活。
“有时候,收下一个病人,就放不下了。”林欣说。整个宁养院的人员都放不下这位病人了。他们不仅捐钱,还找来媒体,通过媒体的报道,社会爱心人士纷纷给周春捐款。另一个慈善机构还把周春年幼的女儿从福建老家接到海南。一家人团聚,忍受着癌痛之苦的周春笑了。
周春一家回福建后,陈良玉仍不时打电话去询问情况。今年6月11日,周春的妻子给陈良玉发来一条信息:“陈姐,您好,我老公在11号下午5点多的时候走了。他是笑着走的。”
在周春为自己那仍不识字的小女儿留下的那本《旅行笔记》中,周春回忆自己的一生,写下:我经历了坎坷,但我不怨恨谁。
守在落日那一边的人
死亡,在这里“司空见惯”。进入宁养院的癌症晚期患者,几乎没有能逃过死神的手心。有时候,今天亲属来宁养院申请服务,第二天就来电说病人死 了;有时候,一个身体壮实的病人,今天还好好地诉说病情,晚上睡一觉就走了;甚至有一次,林书勇去万宁服务一名新病人,从海口出发,还有两公里就要到的时 候,接到了病人家属的电话,说是病人在几分钟前走了。
生死无常,见惯了死亡并不代表他们不会悲伤。“如果老人死了,我会淡然,但年轻人死于癌症,我会陷入惋惜情绪。”林书勇说。
33岁的病人钟焕(化名)的死,让林书勇和他的伙伴,揪心很久。
2009年12月17日,忍受着剧痛的钟焕踏进了宁养院的大门。他已患肝癌晚期,平时吃吗啡止痛。几天之后,林书勇走进了钟焕的家,进行家访。 临高县波莲镇,一间破烂的小瓦房,抬头望出去可以望见天空。石头砌的墙,有洞,风从四面八方漏进来。钟焕蜷缩在薄薄的被子里,瑟瑟发抖。房间内,除了一个 电饭煲,没有任何一件值钱的家具。连米缸里的米,也没了。没有妻子,没有亲戚和邻居在旁照顾,钟焕一个人望着瓦片上的天空,等着死亡降临。
钟焕的父母都不在了,有一个弟弟,在三亚打工,最亲的一个叔叔同住一个村子,但不理他。林书勇的心在痛。他试图撬开钟焕的心扉,但钟焕却寡于言语。
林书勇给钟焕开了药。回到宁养院,林书勇号召大家解囊,一共捐了1000多元。一个周六,本不用上班的日子,林书勇和陈良玉一同前往看望钟焕。 这次,他打电话给钟焕的舅舅,故意让他来带路,“其实想告诉他,他的外甥所剩的日子不多了,希望他能给外甥一些温暖。”林书勇还辗转联系上钟焕的弟弟,要 他到医院去拿药,告诉他同样的一番嘱托。
当林书勇把买来的米、面条、被子拿给钟焕时,钟焕脸上,却没有预想中的笑容。钟焕只是淡淡说了一句:“谢谢。”
这个场景,扎痛了林书勇的心。“我不知道他是否感受到了温暖。他是那么寡言,我们都无法走进他的内心。”
不久之后,钟焕的弟弟来了宁养院,跟林书勇说,钟焕已经走了。由于家庭贫困,他借了三四千块钱,买了一具棺材,安葬了钟焕。
这件事,至今让林书勇难以释怀。“你无法救他,甚至不知道温暖是否传到他身上。”
“看了那么多生命的消逝,我觉得,死亡是很无奈的事,同时又是很自然的事。”林书勇说,“所有病人都是一样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站在病人身边,帮助他们宁静地离开。”
6年来,前后有10位宁养工作者默默地为这些病人服务,在气息微弱的日子里,为病人输送温暖。
他们,都是守在落日那一边的人。
新闻背景
2001年1月李嘉诚基金会捐资实施了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先后在全国各地不同地区设立宁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宁养院是全国第23家宁养院, 于2007年4月24日正式开业服务宁养病人。其运行由海南省人民医院提供人员、薪资、福利及场所;李嘉诚基金会每年捐资约120万元,主要用于免费提供 止痛药。6年多以来,李嘉诚基金会已向海南宁养院捐资约1000万元;海南省人民医院方面投入人员10名,开支约500万元,约为2821名癌症患者提供 宁养服务。
(记者 杨金运 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