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海南文化名村,现在变成了没有文化气息的城中村;独具特色的火山石古村落,如今随处可见坍塌衰败的老房子;3年前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如今村民却在拆除清代老宅建新房……
海南,是一个古老的移民岛屿。几千年来,黎、苗、汉、回等民族迁徙而来。在岁月的变迁中,这些移民群体在相互融合的同时,保留下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烙印,在海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村落。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现代文化的冲击,这些承载着海南文化记忆与生活方式的古村落,日趋黯然。几乎每个月,都有古屋在倒塌、在拆迁,每年都有古村在消失……
现状调查
目前,海南古村落正处于危急状态。有的因城镇化,古宅被拆;有的因闭塞,人去楼空,人文景观丧失;有的因古宅变危房,在拆还是不拆中纠结;还有的基础设施落后,被垃圾围困……
海口上丹村
昨天———列入中国首批传统村落名录
今天———成了名副其实城中村
“这是文化名村吗?看了心凉!”慕名前来上丹村参观的外地游客符先生,向记者诉说心中的遗憾和失望。
2012年年底,中国首批传统村落名录公布,海口市琼山区国兴街道上丹村榜上有名。然而,这个光荣榜对于这座有800年历史的古村来说,来得太迟了。
上丹村,又称攀丹村,曾被列入海南四大文化名村。南宋唐震出琼州帅守,与其子琼山县尉唐叔建落籍攀丹村,“置书数万卷”,修建“攀丹义学堂”,曾为琼岛培养了一大批名士贤才,包括丘濬、王佐、海瑞等。唐氏后裔,更是名人辈出,仅明代一朝便出了6位进士,其中两对是父子进士。
7月28日,记者走进上丹村,乡土建筑、旧式民居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村民自建的一栋栋钢筋水泥建筑,有平房,也有五六层高的板式楼房。
57岁的村民唐南雄说,上丹村位于主城区内,原来有很多人文古迹,如古牌坊,唐震、唐胄故居,青云桥等,大多已被毁。随着经济发展,上丹村城市化加快,旧式民居均已拆毁。
单从外观建筑看,上丹村丝毫看不出海南四大文化名村的气息。
在上丹村,只有一口由唐胄凿挖及题名的竹根泉,见证过这座村庄辉煌的历史。村里唯一的“古式”建筑是唐氏大宗祠,为2004年前后由唐氏后裔集资,屋内墙壁彩绘记录着唐氏族人的历史故事。
不仅物非,就连村民,也陆续搬离了村子。上丹村村民小组组长张荣裕说,本地村民除了分散在全岛外,大多都在海口东门一带居住,现在村里的楼房基本都已租给了在海口务工的外地人。
据悉,随着城镇化进程、道路改造、重大项目建设,海南省不少村落已经发生了巨变,如丘濬、海瑞故居琼山金花下田村,已基本都市化了。
海口荣堂村
昨天———火山石古村落保护区
今天———暮年老农孤守坍塌老屋
在海口市石山镇荣堂村村口,树立着一道牌子,“荣堂村———火山石古村落保护区”。但是,这块由国土资源部和海口市人民政府立的牌子,并没有能够阻止这座古村的没落。
相比上丹村,荣堂村的古民居保存较好。走进荣堂村,就进入了一个由火山岩组成的青灰色世界。脚下的村道,路两旁的围墙,密密麻麻的房子,都是火山石砌筑的。从村庄的建筑与布局,不难看出,这曾是一座繁华的村落。
但如今,村民陆续搬离了村庄,人去楼空,繁华已去。荣堂村村民小组长钟晓翼说,荣堂村曾经是120户的大村,现在只剩4户,不到10人,而且几乎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
王祖富是古村中年纪最大的村民,92年前,他就出生在老房子,6岁那年,他和比自己小3岁的陈桂娘也是在这里订下娃娃亲。22岁那年,他把陈桂娘娶进门。
如今92岁的王祖富和89岁的陈桂娘身体依旧硬朗,尽管子女们都已搬到新村,他们却舍不得这栋老房子,决定继续在这里生活,直到生命尽头。
在荣堂村,记者随处可见已坍塌的废弃老房子,尽管墙体仍屹立不倒,但疯长的荒草已成了房屋的主人。
古村的没落与交通有关。古时,它因靠近官道而繁荣,如今,它因远离城镇而萧条。“古村交通不便,村民有的搬到了新村,有的搬到了镇上,还有的搬到了海口。”荣堂村村民钟凯说。
没人居住,房子也开始荒废。摄影爱好者阿瑞2008年曾到过荣堂村,他说,5年前的状况比现在好很多,现在古宅消失了不少,而荣堂村最迷人的传统文化,随着村民的离开,也逐渐消失了。
东方白查村
昨天———唯一国家级非遗黎村
今天———80多间船形屋人去屋空
东方市白查村,是海南省唯一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黎族村庄。
从2009年开始,随着危房改造完成,白查村的村民全都搬到了一里地以外的新村。村里80多间传统黎族船形屋,全部人去屋空。
据介绍,这些茅草屋,由于没有人居住,最多只能保存3年。为保住船形屋,东方市投入了100多万元进行维修。
三亚保平村
昨天———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今天———村民拆了清代老屋建新房
旧宅塌、古楼拆、新楼起,保平村几年来轮番上演着这一幕幕。
三亚市崖城镇保平村,2010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又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在村子的西南角,4年前还是一处古宅,如今变成了一栋新楼。“这个被拆掉的古宅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委员会成员、琼州学院退休教师张远来说,房屋结构、砖瓦、屋檐、墙壁上精致的彩绘、题有“国学儒人”的匾额等,都折射出清代建筑特点,可惜如今是一去不复返。
张远来感到痛心,而房屋主人周凤群却感到无奈。
年过古稀的周凤群是一位中学退休老师,考虑到年事已高,想回老家养老,但老屋已成危房,下雨时漏水,有时一些碎裂的瓦片还会掉下来,根本没法住。
周凤群说,修缮的费用远远高于新建房屋的费用,全家人讨论了多次,最终,“儿子们借了钱,把老屋拆掉盖新房”。
古宅因为历史久远而弥足珍贵,但也因为历史久远而不适合现代居住。像周凤群这样出于现实生活考虑而拆掉古宅重建的不在少数。虽然《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明令禁止在核心保护范围内进行新建、扩建活动。张远来说,5年过去,村中已经有近十户百年古宅被拆或者倒塌。
2010年,保平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得到了住建部下拨的500万元保护经费,同时三亚也配套220万元。“720万元经费是保平村第一期古建筑修缮经费,共修缮古宅16家。”张远来说。
但是,保平古村需要保护的历史建筑仅一类历史建筑就有46处,二类历史建筑有143处。“我们是在跟时间赛跑!”张远来说,由于修旧如旧,修缮资金高昂,加上工程浩大,时间必然会比较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