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结束前,家住道客村的张梦在楼顶上办了一场热闹的烧烤派对。派对过后,骨头、木签、酒瓶、易拉罐、烟头等各式垃圾撒落一地。打扫卫生时,她把所有垃圾装进了同一个垃圾袋,并毫不犹豫地把垃圾袋扔进了楼下的垃圾桶。和张梦相似的是,我市的绝大多数市民处理垃圾的方式都是“统一打包”,殊不知这种处理方式,将给我们的城市卫生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垃圾分类可变废为宝
市民却甚少付诸行动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扔出许多垃圾,可你知道这些垃圾都到哪去了吗?在一些垃圾管理较好的地区,大部分垃圾会得到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无害化处理,而更多地方的垃圾则常常被简易堆放或填埋,导致臭气肆虐,并且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在现代社会,人们大量地消耗资源,大规模生产,大量地消费,又大量地生产着垃圾。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海南侨中的符老师在与记者交流时表示,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质量,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之一。垃圾分类能够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垃圾分类后被送到工厂,既省去了填埋土地,又避免了填埋或焚烧所产生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
符老师还用科学数据证明了自己的说法。比如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而每回收1吨废纸可造好纸850公斤,节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74%;每回收1吨塑料饮料瓶可获得0.7吨二级原料;每回收1吨废钢铁可炼好钢0.9吨,比用矿石冶炼节约成本47%,减少空气污染75%,减少97%的水污染和固体废物。
尽管垃圾分类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市民对于垃圾分类都有所了解,但在现实生活中却甚少有人亲力亲为地实施。家庭主妇王阿姨说:“垃圾分类,简单一些的还搞得懂,可有的东西好像既能分到可回收垃圾又能分到不可回收垃圾,所以一般都是直接把家里的垃圾装袋。”公司职员何美芳则表示,以前曾对公司或家里的垃圾进行过分类,但后来看到垃圾车都是“一锅端”的,也就不再费这个心了。
在市民看来,垃圾分类应该更细化,更简明,更直观,不仅成年人看得懂,还要让孩子与老人都能清楚。这些就关系到了垃圾分类的细化,包括分捡、转运、处理等各环节的细化。
日本的垃圾分类做得很好,细致的分类让不少其他国家的游客叹为观止。例如,横滨市把垃圾分为十类,给每个市民发了长达27页的手册,条款有518项之多,其中列出口红属可燃物,但用完的口红管属小金属物;袜子,一只属可燃物,两只并且“没被穿破、左右脚搭配”则属旧衣料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政府部门对于垃圾分类工作的细化与重视。
街头分类垃圾箱成摆设
市民多是随手一丢
早在2000年,我省的部分景区与酒店就开始设置分类垃圾箱。这些垃圾箱上有“可回收”与“不可回收”标识,并以绿色(可回收)与黄色(不可回收)进行区别。随后,分类垃圾箱逐步向购物商场与街道扩散。
如今,海口的223条街道上有至少3500只分类垃圾箱。这些垃圾箱上还印着“海口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美丽海口是我家,垃圾分类靠大家”等宣传标语。
不过,记者走访海口街头发现,实际情况却是分类垃圾箱在日常并未体现自身功能,市民多数仍是将它当作普通垃圾桶,只要是垃圾就塞进去,无所谓是否回收。在海秀路、龙昆路、红城湖路等市内多处路段,记者都发现分类垃圾箱的两边箱内所装垃圾并无明显区别,多是包装袋、塑料瓶、食物残渣、烟头和树枝树叶等。
“现在分类垃圾桶发挥的作用不大,很多人都是把垃圾随手丢进垃圾桶。”一位环卫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她们平日工作的情况来看,市内各处的分类垃圾箱基本都是垃圾混装的情况,遵守垃圾分类原则的只是一小部分素质比较高的市民。而有些环卫工人在日常工作时,会顺便将废纸、易拉罐等价值较高的垃圾单独捡出来。
尽管对于城市垃圾的最终处理环节不甚了解,但这位环卫工阿姨还是认为,如今的模式下要实现垃圾分类不太现实。首先,市民还缺乏垃圾分类的概念;其次是在垃圾运输环节中,即使分类垃圾箱已将垃圾分类,但因为没有分车运送,所以在垃圾转运时又将各类垃圾混到了一起。当记者问起为何不实施垃圾分类转运时,她回答说“可能是没经费吧”。
对于所有垃圾就是一车运走的现象,很多平时注意过将垃圾分类投放的市民都心有不甘。对此,从东北移居海口的王玉鹏就说:“总感觉是费老大力气全白忙活了,让人觉得扫兴。”
实施垃圾分类
政府应加强宣传教导
我国是最早提出垃圾分类收集的国家之一。以北京为例,1965年,二环路以内,国营废品收购站有2000多个。但我国如今可进行垃圾分类处理的设备较少,通过机械化分类成本较高,规模有限,不能满足垃圾分类处理的需要。
在市内采访时,记者发现目前单以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程度来说,确实是废品收购站的效率比较高。各种可回收利用的废品,被收购站的工作人员分门别类地筛选出来。不过,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简陋的收购站因为堆放着大量废纸、塑料、橡胶等可燃、易燃物品,极易成为火灾隐患的重灾区。
“垃圾分类就是将垃圾分门别类地投放,并通过分类地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市环卫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生物堆肥、资源返还。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据该负责人透露,对于垃圾的分类,我国至今没有明确的划分法,各地从三四种至五六种不等,而海口是按照“有毒有害”、“废弃玻璃”、“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这四种类型进行划分。因此,这种分类法的适用性,仍需要摸索。
从家庭垃圾分类,到公共场所垃圾有效分类,再到城市垃圾场的分类处理,垃圾的回收和有效利用,是一个系统而繁琐的过程。海口市从2010年8月28日正式启动垃圾分类收集,至今已经过去了3个多年头,但效果只能说未达预期。这其中有市民的习惯性使然,也有经费等方面的困扰。
正如中国垃圾资源化协会常务理事王政所说,“我国不少大中城市对于垃圾分类工作均采取了‘只投入、不产出、无收益’的办法”,这样的结果就是政府拨付几万元至十几万元不等的资金,结果很多都花在了垃圾桶款式上,但打开垃圾桶一看,还是混装,垃圾分类最终成了面子工程。
经过几年的尝试与努力,环卫部门已经意识到,垃圾分类是一个城市走向环保的必经之路,首先要由政府主导,并配套相关的法规、经费以及政策支持,在广大市民中形成良好的宣传教育氛围,才能行之有效地开展。
今后,环卫部门将继续加强对垃圾分类的宣传,提高全民知晓率,力争到2015年,在全市推广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工作,使海口市城区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30%以上。(记者邓宇陈元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