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海南|新闻|旅游|广告服务|惠购|公益

|注册

新浪海南> 资讯 >行业资讯>正文

亚欠村书记杨烨:给“问题村”带来新面貌 扶贫“从娃娃抓起”

A-A+2016年11月16日10:42新浪海南评论

  说说咱村的扶贫事儿 陵水本号镇亚欠村“第一书记”杨烨给“问题村”带来新面貌,他还带来一群送“智慧”的好帮手,扶贫“从娃娃抓起”

  打了深井  解决了村民喝水难

  来了老师  建起教育实习基地

  2015年7月,杨烨受组织委派到陵水本号镇亚欠村担任“第一书记”,进村那一天,面对美如画卷的山乡风光,他一度诧异:拥有这么好的气候条件、环境资源,怎么会有五分之一村民因贫困而家徒四壁呢?

  杨烨马不停蹄地入户调研。他随身携带着一张扶贫地图,上面标注着各个自然村的精准扶贫户人数,以及主要致贫原因。还有一份未脱贫人员登记表,准备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亚欠村水田面积469.34亩,园地240亩,林地2436亩。下设4个自然村,现有贫困户45户,贫困人口176人。”短短数日,他便对情况了如指掌。

  亚欠村位于陵水本号镇西北部,紧傍吊罗山,属于丘陵地带。吃水难,一直是制约该村发展的重要因素。村里的老支书胡硕华说,以前在村里打一口井每天只出一百来斤水,五六家人来担,每人挑一担就没了。村民自行挖的水井一般只有8—10米,一到下雨天井水就发黄,煮出来的饭根本不能吃。而去田里挑回来的水时常有蚂蝗。有的村民用很长的胶管从吊罗山上引水,未做任何卫生处理,也存在隐患。

  尽快解决村民饮水问题,成了杨烨心里的头等大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杨烨向本号镇政府和陵水水务部门递交了打井申请,在龙丁敏副县长的关注帮助下,本号镇领导积极跟进,县水务局支持打了2口深水井,水管布局由政府投资建设。经过数月奋战,两口深达150米的深水井打好了。出水那天,村民捧起清亮亮的水喝,赞不绝口。“目前村里正修建水塔,铺设管道,争取三个月内实现自来水入户。”杨烨说。

  据亚欠村委会主任陈儒忠介绍,此前亚欠村因为经济落后、治安不稳定、信访矛盾突出等,被作为挂牌整治的“问题村”,他本人曾被领导叫去诫勉谈话。“第一书记”来了一年多,带来了新思路、新做法,亚欠村荣获本号镇村“两委”班子绩效考核优秀,这可是15年来第一回。

  出任亚欠村“第一书记”前,杨烨是海南师范大学的一名干部。“大后方”的帮助给扶贫工作带来了强有力的支持。亚欠小学校长卓明孝兴高采烈地列举一年来学校发生的变化:今年六一节前,海师大向亚欠小学的孩子们赠送了一批学习用具和水杯等用品;今年7月份,海师大选派26名优秀学生干部来亚欠支教,通过大学生自愿捐赠兼学校图书馆支持,在亚欠设了爱心书屋,建了教育实习基地。今年9月份,又给亚欠小学赠送了60套崭新的桌椅,还给4位老师每人赠送一台电脑……

  来自海师大的师生,也成了“第一书记”的好帮手。今年3月,海师研究生王健一行8人在指导老师带领下来亚欠村开展社会实践。他们走访贫困户,“一户一方案”研究精准扶贫对策。还办了电脑培训班,手把手教村民操作电脑。“大伙儿学会了上网,就能把农家自产的土鸡、热带水果等通过网络销售了。”

  杨烨一年任期满了,但村民们众口一词要求他继续留任。——南国都市报记者许欣/文图

  这里的村民最盼啥

  村民打算吃“芭蕉饭”渴望能打开城里的销路

亚欠芭蕉丰收了亚欠芭蕉丰收了

  每逢周二,村里的党员干部都会开例会上党课。在10月11日的例会上,大家尤其振奋,热烈讨论建设芭蕉合作社的事。杨烨鼓励大家打出“来自大山深处的有机食品亚欠芭蕉”的品牌,让芭蕉给村民带来滚滚财源。

  “要种就种本地土芭蕉,这种蕉成熟后皮薄味美,而且抗病虫害、根系发达抗台风、不用施肥就能长得很好,是典型的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村民对于未来几年吃“芭蕉饭”充满信心。

  目前,亚欠村民已经种植数百亩芭蕉,水利沟沿岸的芭蕉林郁郁葱葱。当地土生土长的芭蕉树,果实圆且个头小,又称蛋蕉。

  村民王亚珍是率先种植芭蕉尝到甜头的人之一。因为种植的槟榔树患黄化病绝收,2014年10月,他试着移植了4亩共178株本地土芭蕉,第二年硕果累累,每株最少收入三四十元,多则上百元。第二年他种了30亩本地土芭蕉,今年打算继续扩大规模。“现在种本地芭蕉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规模。经常有陵水一带做水果生意的老板来村里购买芭蕉,因为缺乏固定销路,每斤只卖一块多钱。”王亚珍说,如果能有固定销售渠道,大家种植芭蕉的信心会更足。

  最近村民已精选一部分成熟芭蕉,委托“第一书记”送至海口试销。杨烨说,将率先在海师龙昆南校区设点销售,海口市民可通过微信、电话等预订,然后从陵水定期发货,约在固定地点领取最新鲜的亚欠芭蕉。

  村民眼中的“第一书记”

  “他做的都是实在事”

  “他是个说实在话、做实在事的人。”亚欠村委会主任陈儒忠介绍,修好“村村通”公路之后,这里交通方便了。可随着十字路口的增多,每天都有人来村里问路。“第一书记”进驻亚欠村之后,和村干部拜访了周边多个乡镇和村委会,结合该村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路牌。还树起了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栏等,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变。

  本号镇亚欠村五保户胡德方今年73岁,身体残疾,独居在陈旧且简陋的小屋里,平时洗衣、种菜要到100米外的邻居家水井里提水,靠政府补贴和养老金艰难度日。前不久,杨烨在不花村委会一分钱的情况下,给老人安装了一台家用小型抽水设备。

  今年20岁的胡肖云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也很弱,养父去世后,她与养母相依为命。2015年,杨烨来村里扶贫后,专程抽时间把胡肖云带到海口,自掏腰包为她看眼病。又给她安排了一份工作。

  村民郑昌泽讲述:去年8月,他正在读高中的儿子遇车祸腿部骨折,在当地治疗不力,伤口化脓感染。杨书记开着自己的车,一次又一次送他儿子去三亚求医。

  扶贫先扶智 教育拔穷根

  我是海南农垦子弟,从小在农村长大,懂说海南话,这使我和农民兄弟的心贴得很近。亚欠村委会和村小是连在一起的,第一次走进这所小学,我感受到了农村和城市教育的差距。思想观念落后,是致贫首要原因。很多村民年轻力壮,但没有文化,家里一穷二白。所以,扶贫要先扶智。在带领村民寻找致富门路的同时,我渴望为这里的孩子营造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摘自杨烨驻村日记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海南|新闻|视频|旅游|读图|专题|站点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海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