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海南|新闻|旅游|广告服务|惠购|公益

|注册

新浪海南> 资讯 >行业资讯>正文

40名儋州智力精神残疾人 安家农疗站组建“幸福家园”

A-A+2016年11月3日11:11新浪海南评论

  11月1日,绿树环绕的院子里,一群智力、精神残疾人搬着凳子围坐一起闲聊,沐浴着温暖的阳光。

  残疾人小张(化名)来到池塘边,将剩饭倒进一个铁笼,扔进水里。30分钟功夫,捞上来10多条罗非鱼,即将成为餐桌佳肴。小张赢得同伴们的称赞。

  位于儋州央汉坡的智力、精神残疾人托养农疗站,由儋州爱心人士韦欢娥一手创办,经海南省残联扶持,安置着儋州当地40名贫困家庭的智力、精神残疾人。长期托养在这里的残疾人,已把农疗站当成“幸福家园”。

  •偏僻农疗站  共建温馨家庭

  穿过多处橡胶林,占地约50亩的农疗站坐落在一处偏僻的坡地上,砌有围墙。院子内,有宿舍区、生活区、活动场所。

  农疗站内的养猪场、池塘、菜地,作为种养基地,成为了培训残疾人就业技能以及康复训练场地。根据意愿,有的残疾人会到养殖场、菜地帮忙干活,锻炼劳动能力。

  11月1日上午,一群智力、精神残疾人坐在院子休憩,品着功夫茶,聊着家事。

  农疗站工作人员,正在清洗由残疾人小张捕捞上来的罗非鱼。“有的残疾人爱吃鱼,经常自己设法在池塘捞鱼,我们就负责煮给他们吃。”

  站内安置的残疾人来自儋州的贫困家庭,均是智力或者精神残疾,年龄小的18岁,大的40多岁。

  目前,农疗站有6名工作人员,其中有3人24小时值守在站内。63岁的农疗站负责人韦欢娥每隔两三天会到站里看一番。

  12时,午饭时间到了。今天的伙食有7道菜:焖鸭肉、萝卜煮肉、鱼、青菜、豆腐……

  “吃饭”、“吃饭”、“吃饭”……厨房里传来这样的招呼声。大伙端着碗自觉排队装饭,走到饭桌前享用。

  韦欢娥和工作人员,见到不方便打饭的残疾人,则上前帮忙,并端到桌前,叮嘱对方慢慢吃。

  “既然监护人放心把残疾家属交给我们托养,我们就有责任照顾好他们。”韦欢娥说,最怕的是站里残疾人走丢。4个月前,因为一处围墙损坏了,有一名40多岁的智力残疾人偷偷溜了出去,当时急坏了站里的所有工作人员,所幸及时找了回来,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如今,工作人员更是绷紧盯守、看护残疾人的弦。

  长期生活在这里的残疾朋友,朝夕相处,彼此当成亲朋,已经把农疗站当成家,共同组建起这个“幸福家园”,朝着掌握劳动能力、慢慢融入社会以及康复目标一步步迈进。

  •获赠车辆成返乡探亲爱心班车

  农疗站配备有一辆专用的“小面包”车,成了这些残疾人返乡探亲的爱心班车。

  韦欢娥介绍,该辆车是社会爱心力量通过海南省残疾人基金会捐助给站里的。逢年过节,有的残疾人监护人就会打来电话,让帮忙送残疾人回趟老家团聚一番。还有的残疾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提出让站里车辆送他们回家一趟,看一看。此外,一旦有残疾人生病,韦欢娥总是很紧张,第一时间用这辆车将其送到市区医治。

  “智力、精神残疾人管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不能惹到他们,什么都要顺着来。”韦欢娥说,工作人员每天晚上都要督促精神残疾人服药,帮助康复。

  韦欢娥既是农疗站的负责人,也是儋州市残疾人康复综合服务中心的负责人。

  韦欢娥与残疾人事业结缘于她的智障儿子。1993年的一天,当时年仅14岁的大儿子不幸遭遇车祸,落下智力残疾。从此,她深知残疾人生活艰难,以及一个家庭要照顾好一个残疾人需要付出的代价。为让更多残疾人通过康复训练,争取能融入到社会,她萌生创建残疾人康复综合服务中心的念头。2008年,在韦欢娥一家人努力下,儋州市残疾人康复综合服务中心成立了。2010年,还成立农疗站。

  “我儿子也一直在农疗站生活,慢慢学着融入社会,我很欣慰。”韦欢娥希望,有更多的智力、精神残疾人得到康复训练,掌握一定的劳动能力,早日融入社会。

  目前,该农疗站维持运作得到省残联的扶持。韦欢娥说,“我们养殖有400多头猪,想着给残疾人补贴伙食和补贴工作人员的工资。”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海南|新闻|视频|旅游|读图|专题|站点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海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